為何以前的人一邊痴迷戲曲,一邊看不起「戲子」?

2020-07-15   戲曲寶

原標題:為何以前的人一邊痴迷戲曲,一邊看不起「戲子」?

中國人愛看戲。作為中國最傳統藝術之一,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經過漢代、唐宋、金形成比較完整體系,到達元代的黃金時期與清代的轉折發展。中國人和戲曲的緣分,直到今天也沒斷。英國人聊哈姆雷特,中國人哼牡丹亭

崑曲《牡丹亭》

中國人有多愛看戲?

在中國人看來, 看戲這項娛樂活動所有人都適合。它雅俗共賞,在中國各個階層都很受歡迎。 沒有什麼消遣能像看戲這樣給人們帶來那麼多的歡樂。每個人,不管是有錢還是有錢,有知識還是目不識丁,都能在戲曲中找到快樂。它能放鬆人們緊張的神經,即使只是很短的時間,一場戲也能讓觀眾心中的鬱結少那麼一些。

什麼時候會看戲?

在中國古人的生活里,需要看戲的場合不計其數。一家有錢人慶生或者重大節日場合,一場盛大的宴會一定要搭配上一台戲才夠意思。要花大價錢請戲班子來家裡,親朋好友圍坐一團興致高昂的看戲,這日子便過得格外有滋有味了。比如《鬢邊不是海棠紅》里,無論是程二爺給兒子過「周歲宴」,還是去貝勒府給福晉做壽,商細蕊都被邀請過去登台唱戲。 堂會戲從明代開始,就是大家大戶們讓親戚朋友們樂呵樂呵的花錢項目。體面又榮光!

文學作品中最經典的唱戲片段,要數在《紅樓夢》五十四回中,描寫的賈府元宵夜宴後一場熱鬧的看戲:「賈珍賈璉下跪,向賈母敬酒。二更時,看戲《八義·觀燈》,放炮仗。吃元宵時,賈母安排歇了戲,聽女先兒說書《鳳求鸞》,彈曲子《將軍令》。為討賈母歡心,王熙鳳貧嘴編排講起笑話,大家都笑著,直到四更多,賈母乏困時,賈府的元宵夜宴才撤去。」

《紅樓夢》繪本——看戲

看戲是怎麼興起來的?

這要追溯到和供奉神靈有關的時代了。和類似西方宗教信徒一樣,中國對神靈的信奉也非常虔誠。要祈求神靈護佑過上風調雨順的日子,自然要讓神開心。人們安排了各種各樣的節目,戲曲就是其中之一。中國人務實,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信仰和商業的結合。說到盈利,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嗎?這時,中國人便逐漸把看戲變成了一個商業娛樂活動,讓除了神之外更廣泛的人參與了進來。到了 宋代,市井中出現了專門供藝人表演的固定場所「瓦舍勾欄」,戲曲便成了大眾娛樂活動,一場戲也花不了幾個錢,興盡而歸的愜意卻不是錢能衡量的。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瓦舍勾欄

最愛看哪出戲?

中國人對什麼樣題材的戲最感興趣?一個是歷史戲,一個是生活戲:歷史戲主要表現重大的歷史事件,那些演員在台上扮演著歷史人物,惟妙惟肖演著一出出金戈鐵馬的故事,比如對抗蠻夷入侵保衛家國,這些片段讓觀眾熱血沸騰。戲中的演員在扮演蠻族形象的時候,總會在妝面上誇張,凶神惡煞帶著陌生的粗野,中國人本就有種排外的感情,這類劇目能讓人愛國情緒升溫,在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強化對民族英雄的崇拜,更好去形成一種英雄主義的社會風氣。

京劇《霸王別姬》

而相比於帝王將相的歷史戲,生活戲受到更多平民大眾的喜愛。因為在表演服飾道具上,角兒們省去了那些費用高昂的金貴衣服,可以穿更廉價的戲服,因此在看戲的票價上也就更便宜。這些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戲,比如《牡丹亭》,唱腔優美、演員靚麗、整部劇又是讓所有人能感同身受的浪漫愛情故事,自然博得好評無數。

崑曲《牡丹亭》

看戲最在意什麼?

中國的民間戲曲基本是露天演出,沒什麼講究,演出場地在哪兒、周圍的境況怎麼樣根本不是演員們在意的。他們所在意的是什麼呢?是觀眾,是人們對他們的欣賞,是觀眾在激昂的台詞下那不可言說的變化,是輕易地使觀眾受到觸動,讓他們悲傷,讓他們欣喜。觀眾只 等著名伶們的開嗓,在戲中得到心靈的觸動與凈化

看不起「戲子」?

中國人真的太愛看戲了。也許是對以前的人和事天然就有一種好感和好奇心,因此看戲這種娛樂方式無疑和這種崇拜不謀而合。可有意思的是,古代的人們愛看戲,也不吝惜給台上的戲曲演員們送上掌聲叫好聲,可 在實際生活中,卻對伶人們十分輕鄙,戲謔的稱為"戲子」

首先,很多古代伶人們的私生活混亂,口碑不好。

過去 伶界有「煙嗓兒」一說。專指嗜好大煙的老生演員所特有的嗓音。抽煙捲兒、雪茄、煙斗和抹鼻煙兒者都攀不上煙嗓兒。比如「天下第一生」的侯玉奎被大煙給「拿住了」。伶人們的道德意識有些很差,當然,原因是這與他們從事的職業有很大關係。通常情況下,這些人 不是在抽煙就是在賭博。因為舞台下的他們總是微不足道,給人道德敗壞的第一印象。伶人們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它們所處的環境。他們沒有太多的知識,很多文化水平也低,不唱戲時做什麼來休息?他們被自己卑微的職業所限制,只能將精神寄托在那些陋習上。他們很容易賺錢,一旦成角兒,戲份兒包銀絕非一般工薪階層能比,所以並不珍惜,於是花錢如流水很快入不敷出。有些沒事就花錢吃吃喝喝,甚至還偷東西變賣家產。華麗的戲服一脫,伶人們又被打回原形,如此 負面的形象,自然得不到尊重。

煙館名伶

其次,中國人務實,職業要選光彩的。

清朝時期,伶人的地位被大大削弱。相傳,雍正在位時很愛聽戲,有一次,因為伶人們表演得精彩,雍正便破格邀請他們一起吃飯。可能因為雍正太客氣了,一位伶人便在期間向皇帝提出了個問題:「皇上,現在的常州是誰在擔任知府呀?」雍正聽後震怒,大聲呵斥道:「你一個身份低下的戲子,竟也膽敢打聽朝廷官員,這種風氣不能被爾等帶起,來人,拉下去亂棍打死!」

甚至, 古代戲子婚姻上只能「內群婚配」,如果「戲子」與普通百姓結婚,會受到杖刑。即使是嫁給大戶人家,也只能是做姨太太的命,甚至會因為戲子出身被人瞧不起。另外在當時,朝廷制定了相關規定,禁止他們參加科舉考試。不能參加科舉,就意味著不可能走仕途當官,也沒有做學者知識分子的可能性。因此,他們不被正統的儒家看得起,在社會上的職業地位很低。權系統以強力的方式,將伶人徹底擋在了從政脫貧的大門之外。而科舉制度對中國男性尤其是寒門子弟來說,說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這也是改變現狀、進入政壇的唯一途徑。所以,哪個正常人家會讓孩子去做伶人呢?

《霸王別姬》里,台詞中顯示戲子身份不高,下九流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說過:「中國戲曲為貧苦階級的知識食糧, 戲曲之深入人心,比之其他任何文學與藝術為深刻。」

中國的「看戲」是全民生活方式,因此也帶著濃濃的市井世俗氣,大家對它的愛和恨都是有基礎的。因此,古代社會裡,這種愛看戲卻看不起伶人的對比,看似矛盾,卻也不難理解。

編輯 / 璇子

文章來源:有料的文史

圖片來源:網絡

「戲曲寶」編輯整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