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惡?
它是我們觸手可及的,還是具有距離的?
古今中外的代哲學家們都曾對此討論不休。
狹義的去理解「惡」,可能就是「善」的對立面;廣義的去解說「惡」,可能惡和善都不存在。
而今年,在我國幾十部華語電視劇中,就有那麼一部十分特別的電視劇,在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惡」。
它就是剛獲得台灣金鐘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編劇獎、以及最佳戲劇節目獎,共計六項大獎的「華語電視劇之光」——《我們與惡的距離》。
同樣,它也是今年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沒有之一。能被十六萬觀眾打出9.5的評分,穩穩站在本度最佳劇集的位置上,是沒有絲毫疑問的。
說起來,《我們和惡的距離》其實應該算是一個合拍劇。
它是由台灣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與美國知名電視網HBO,合拍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劇作。所以該作品多少帶有一絲美劇的影子。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共只有十集內容,每一集為55分鐘,所以全劇加起來算上片頭片尾的話,也就只有九個小時而已。
這和現如今動輒50、60集的內地電視劇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但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用這短短的時間,把整個故事講得非常完整。
想要探索的內容,表達得也足夠清晰。
這是在內地電視劇里,看不到的。
所以相比之下,《我們與惡的距離》才顯得格外出眾。
作為一部探索「無差別犯罪」為主題的電視劇,它把並沒有把重點放在罪犯是如何犯罪、過程或者動機上,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受害者家屬與犯罪者家屬和社會關係上。
整部電視劇討論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惡,而是不同的社會關係下,由「我們」所扮演的不同社會角色,從不同角色對另外角色的傷害中,誕生出來的一種定性。
能夠傳遞出如此新穎的主題思想,這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讓人為之動容的地方。
它打破了善與惡的固有標籤,沒有特地去引導觀眾,而是當觀眾們自己去定義這兩種特質,從而激發人們進行思考。
這應該能算得上是比較高明的一種手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