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悲哀的結局,就是他長大後要療愈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傷害

2019-09-01   凌凌柒悟空
一個人的個性特徵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秘密時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往往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的衝突,一個熱愛兒童但又潛意識傷害他們的成人,將會給兒童留下一種內在的悲哀,這種悲哀其實正是成人自己錯誤的反應。——蒙台梭利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幼猴剛出生就被從母親身邊帶走,與其它相同的幼猴放在一起撫養到6個月後,將其與長在母猴身邊的幼猴進行對比,結果那些不是母猴撫養的猴子極度缺乏安全,表現出怕生、不敢接近新鮮事物等行為。再將其投入到猴群中後發現他們無法融入到猴群,而且地位最低的。更嚴重的是,如果那些沒有經歷過母猴撫養長大的猴子產下了自己的孩子,她們也會疏於照料或者虐待自己的孩子,可見缺乏母愛的早期撫養對幼猴的影響巨大。引人深思的是,在早期撫育方面,猴子和人類的情況是十分相似的。

毋庸置疑,我們原生家庭的影響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人生中起著作用,同樣的,我們為孩子創造的原生家庭也將無時無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那麼原生家庭到底在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呢?我們又該為孩子創造怎樣的原生家庭環境呢?《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給了我們答案。

《原生家庭生存之南》的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是《衛報》《泰晤士報》力薦的國民心理學家,他是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也是英國國立家庭育兒協會和家庭計劃慈善機構的董事。這些各異的身份促使他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也見識到了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結出的「果實」,活在父親榮耀下的小布希、被父親嚴格要求的麥可·傑克遜、被父親貶低的查爾斯王子……這些真實的案例都被奧利弗·詹姆斯記錄在書中,以幫助讀者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與讀者一起揭開原生家庭的秘密。

正如副標題所言,《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圍繞原生家庭展開討論,從原生家庭的作用原理出發,通過大量案例帶領讀者剖析自己當下狀況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幫助讀者從根本上找到走出心理泥淖的方法。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講,無論是新父母們想要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還是了解原生家庭環境對孩子(尤其是在0~6歲的嬰幼兒)的作用,學習正確的育兒方法,這本書都值得大家翻開細讀。

先天遺傳or後天環境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似乎告訴了我們遺傳的重要性,但另一個研究卻告訴我們,真相併非如此。

我們都知道,貓是動物界抓老鼠隊伍中第一梯隊成員,但貓天生就會抓老鼠嗎?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人員將幼貓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隨貓媽媽長大,另一組則完全不受貓媽媽的影響。待幼貓長大後,研究人員發現由貓媽媽撫養長大的幼貓都是捕鼠能手,但與貓媽媽隔離的幼貓捕鼠能力卻不盡如人意,它們會忽視從身邊經過的老鼠,甚至還能與老鼠做朋友。可見,捕鼠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

《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在開篇就指出,儘管我們的心理特徵是受遺傳和環境兩個方面雙重作用下的產物,但相比遺傳因素的影響,環境因素更加重要。

一般來講,精神疾病越嚴重越可能與童年經歷有關。儘管在自閉症、躁鬱症、精神分裂、重度抑鬱症等重大罕見的精神疾病中,遺傳因素的影響機率大概在50%左右,但醫生或研究人員發現,導致病人發病的原因都可以在成長環境中找到,並且人們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癒出院後,如果仍然回到消極的家庭環境中,有55%的患者後復發;但如果回到積極的環境中,則僅有16%的患者復發。

通常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精神疾病中越常見的疾病遺傳度越小,比如輕度抑鬱症、成癮、人格障礙、暴力和犯罪、進食障礙、神經症、多動症等,這些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困擾著億萬家庭,殊不知這些疾病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的養育經歷,比如撫養者缺乏共情,孩子經常被拒絕或被拋棄,甚至經常受到輕視、虐待、過度控制或忽視等,這些情況則導致孩子未來患抑鬱症、網絡成癮、煙癮、酒癮、性癮等的風險增高;如果早年經歷身體虐待或者性虐待,成年後更可能出現人格障礙;如果早年接受暴力對待、父母關係不和諧,而且母親因抑鬱症存在易怒的症狀,那麼孩子成年後則更容易具有暴力傾向。

角色塑造: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塑造了不一樣的孩子

中國有句古話說「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傳說龍的九個孩子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那些多子女家庭中,儘管成長環境一樣,但每一個人卻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從遺傳學來講,同一個家庭的孩子,他們自身攜帶的基因是一樣的,睡在同一個家裡,吃在同一張桌上,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呢?原因就是角色!

在同一個家庭中,由於世俗觀念、出生順序、性別等原因,父母對每一個孩子的態度和期望是不一樣的,而孩子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引起父母的重視和喜愛就會自發地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為了能夠在家庭中生存下去,每個孩子都會另闢蹊徑,最終形成了不同家庭角色。

男、女不同

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是不同的,再加上世俗觀念,導致社會、家庭對待男女生的期待也存在差異。父母會更多地給予男孩子關注,也更加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探索,而女孩子則會被要求安靜地待著,不要亂跑。而且還會對男孩子更加嚴厲,對女孩子則更加溫柔,導致男孩子往往非常獨立,女孩子卻比較依賴、被動。

排行不同

出生順序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研究發現,家裡的老大往往具備自信、有主見、強勢、有責任心、認同傳統權威等特徵,與父母更像。而後出生的孩子則相對沒那麼自信,但利他、同理心強,責任心雖較少,但不易怒,具有冒險、批判精神,更願意嘗試新鮮事物、找刺激。所以領導崗位多為家中老大,而那些革命家往往都不是老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家庭地位的變化,老大比老二更加強壯,導致老大更加自信、有主見、有責任心,但為了保持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老大不得不認同父母的權威、學習父母的行為。而老二面對一個比自己早出生幾年的人來說,則更加缺乏自信,強壯、懂事是無法與老大相提並論,他們不得不另闢蹊徑,與老大長得不同才能保證自己得到父母的關愛。

取悅父母或老師

為了取悅權威,比如父母或者老師,孩子們會自發朝著權威期望的方向發展。有一項研究顯示,英國歷屆首相中,有幼年喪父或者幼年喪母經歷的比例是35%;美國總統中,有這樣經歷的比例是34%,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惡劣的童年經歷可能會促進人們成功。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取悅權威。逝者已去,家中的大人很可能將對逝者的期望寄托在家中長子或獨生子身上,被寄予厚望的孩子自然也會取代逝者的角色開始便奮發圖強,化悲痛為力量,致力於完成期望。

令人沮喪的教育方式

高要求——高成就者的悲哀

前面我們說到幼年喪親或從小就被給予厚望的孩子,他們獲得高成就的可能性也許會比較高,那麼被給予高期望卻並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研究發現,也許被給予高期望的孩子的職業生涯更好,但他們需要付出的代價也一樣高。原因是他們的父母會更容易忽視孩子的內在需要,也更傾向於過多控制、干涉孩子,並試圖支配孩子的思想、行為和情感,導致孩子會有低自尊感、對未來絕望、感覺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等情況的出現,最終可能形成焦慮、抑鬱的發生。

作為父母,在孩子內心的權威性不言而喻,但正是因為地位的重要性,更要避免過分看中孩子行事的結果,比如考試成績。如果過分看中成績,在孩子眼中就會認為自己被愛是有條件的。為了被愛孩子便會不斷地追求高要求、高目標,直接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認為自己只有被外界認可了,才會產生價值。因此他們可能會為了獲得認同,為了被人另眼相看,就會瘋狂地奮鬥,甚至不惜改變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說,外表上光鮮亮麗的他們,內里其實過得十分辛苦,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被無價值感、自卑感、失敗感和內疚感困擾,最終患上抑鬱症、依戀症也就不奇怪了。

忽視

被寄予厚望、嚴格要求可能是非常痛苦的,但如果是另一個極端——忽視,就更糟糕了。一項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研究者追蹤了220名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這些孩子在幼年時期不太可能得到母乳喂養;到了9歲,功課不用功,表現糟糕,易怒並善於為自己辯護;到了15歲,學習成績依然差勁,不聽話,做事不認真。

童年缺愛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這個世界上的不公平,而不幸的是,這種感覺會跟隨他一生。當然,幼小的他們不會將「父母不愛我」這件事的責任歸咎到父母身上,反而是認為自己不夠好,才不配得到父母的愛。他也許會覺得父母討厭自己的性別,也許會痛恨自己的出生順序,也許對自己的外貌不滿等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焦慮、存在敵對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缺乏信心,經常處於被動、防禦、順從的地位。

6歲之前,父母必須做的事

6歲之前的教育是在為整個人生打基礎,這個基礎的牢靠程度直接關係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蒙台梭利的研究發現,6歲之前孩子要經歷無數個敏感期,語言呀、色彩呀、音樂呀、閱讀呀等等,但我們這次不說這麼具體的敏感期,我們要說的是心理基礎準備的敏感期,是孩子未來人生獲得幸福的能力的重中之重。

0~6個月——自體感發展關鍵期

自體感是什麼呢?簡單說,自體感就是「我」與「非我」之間界限的感知能力,如果自體感薄弱,那麼就會對什麼是我和什麼不是我之間的界限感到模糊,外在表征可能會出現貪婪上癮、暴飲暴食、不信任他人、控制狂、極端、對世界滿是厭惡、情緒不穩定、驕傲自大、抑鬱,甚至會出現反社會、敵對、衝動、自私等行為。

自體感弱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剛出生的最初6個月。嬰兒最初的6個月里,能體驗的感覺包含饑飽感、冷熱感、恐懼感和安全感,通過這些感覺的產生和滿足,嬰兒的各種上層感知能力才會逐漸分化出來,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這階段嬰兒受到缺乏共情的撫育,也就是養育者只依從自己的意願照顧孩子,完全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意願,綁架孩子體驗自己的能力,那麼就會形成一個「虛假自體」,致使嬰兒感覺自己無能力、無價值。

因自身需求被抑制,一部分嬰兒會完全退縮,以消極的態度應對不良撫育,這可能是抑鬱症的前兆。另一部分則可能會加劇自己的動作幅度,期望以此尋求外界的肯定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可能是多動症的前兆。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自體感發展對人的重要性。

嬰兒出生的前6個月是自體感發展的關鍵期,養育者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共情,讓嬰兒的需求得以滿足,積累關於自己身體感覺的記憶庫,打好自體感的基礎。

具有共情能力的養育者,她能夠觀察嬰兒的微小動作並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嬰兒在注視和轉身方面的需求,給予孩子充分的照顧,用愛與嬰兒建立親密的關係,要充分了解嬰兒的需求、能力、特質和弱點。同時養育者還要善於通過語言、動作來回應嬰兒,與嬰兒充分互動。另外,養育者要根據嬰兒的饑飽感去判斷是否喂孩子,切不可根據自己制定的喂養時間喂養嬰兒。

我們建議,養育者的首選人員自然最好是母親,但頭胎出生的前幾個月,母親的心理健康面對著極大的威脅,調查顯示,大約有10%~15%的母親會患上產後抑鬱。產後抑鬱的母親對照顧孩子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家屬尤其是丈夫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幫助。

0~3歲——依戀關係發展敏感期

我們可以把人家關係歸納為4種模式,即安全型、混亂型、纏人型和迴避型。

  • 安全型:大約有50%的成年人屬於這種模式,他們容易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無論處於何種關係,都能夠安然自處,不會擔心自己不被人接納。
  • 迴避型:大約有20%的成人屬於這種模式,他們不喜歡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更願意獨處、自給自足,不願意依賴別人,也不願意被依賴。
  • 纏人型:大約有10%的成年人屬於這種模式,他們渴望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密關係,沒有親密關係就覺得非常不自在,但因為情感訴求太大,會讓別人感到窒息。
  • 混亂型:大約有20%的成年人屬於這種模式,他們想要在情感上建立親密關係,但真的建立的親密關係又覺得不自在,而且,他們很難完全信賴別人,害怕被人傷害。

以上四種關係模式對比後,安全型自然是最好的。想要為孩子建立安全型模式,同樣需要一個敏感的養育者。首先,主要養育者儘量不要經常離開,如果想要離開不要突然離開。然後養育者要給孩子充分的關愛和回應,尤其是孩子嘗試溝通的行為。最後,還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注意那些粘人、愛生氣、不知足的表現,並不是因為他們調皮任性,恰恰是因為他的需求沒有得到關注。當然,母親的關愛和關注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母親不夠敏感甚至抑鬱,或者母親需要上班,那也不一定非得是母親親自照顧,只要能夠有一個充滿關愛、能夠持續照顧的人替代也可以。

儘管關係模式建立後不會輕易改變,但是如果出現重大事件,也是會出現問題的。比如二胎出生後對老大疏於照顧,父母離婚或者死亡,學齡期遭受逆境,戀愛關係破裂,或者接受心理治療等事件,都會改變關係模式。

3~6歲——是非感發展敏感期

3~6歲是對是非、善惡認識(尤其是與自己行為有關)形成的關鍵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將是非感稱作良心,並分為三種類型,即懲罰良心、脆弱良心以及善良良心。具有懲罰良心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屈服權威,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慾望、產生潔癖,無論在學生生涯階段還是進入職場,都會勤奮努力,但可能缺乏創新能力;具有脆弱良心的人更可能叛逆,學生期間不服從管教,工作後不服從上司命令,有攻擊性行為,不會為壞行為感到不安,也不會因受到懲罰吸取教訓;具有善良良心的人則表現最好,他們既不屈服權威也不反感,從小到大都能與人和諧相處,即使遇到不順利的事也不會自暴自棄,而是積極尋找解決途徑,有一定的容忍度也有較強的控制能力。

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最有利於形成善良的良心,權威型的父母是理智的父母,他們即能做到全面關心孩子,又能對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他們會為孩子創造自己動手的機會,並認可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密關係,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庭中來,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同時在行為思想上給予孩子明確的指導,將自己打造成是非觀的良好典範,用適當的方式管教孩子,及時糾正錯誤行為,把愛當做教育的基礎。

《原生家庭生存之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書向我們剖析了環境因素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家庭角色刻畫了一個人未來的模樣,再加上敏感母親的照顧,會在0~6個月獲得健全的自體感,0~3歲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3~6歲形成較好的是非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父母為孩子創造的原生家庭更是孩子心理的裝配車間,是最好的因材施教的機會,所以父母實該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而《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是一本值得細細翻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