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守規矩,家長就要學會立規矩,這些事需要了解

2019-12-12   C位媽媽

不知道有多久了,周圍的人對孩子的形容詞逐漸從「小天使」變成了「熊孩子」,為什麼現在的「熊孩子」會有這麼多呢?可能會有朋友張嘴就來,「還不是家長慣的!」

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從來不是「錯」,而「錯」就在於很多父母沒有在孩子該立規矩的時候讓孩子懂得規矩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不懂規矩,自然就出現了很多的「熊孩子」。

前段時間上海的地鐵上就出現了讓人無可奈何的一幕,在行駛的地鐵中,有幾個小孩子並沒有規規矩矩的坐在座位上,而是用雙手拉著吊環讓身體懸空並使勁的搖晃,更有甚者還攀爬在扶手上。

即便如此,孩子身邊的大人並沒有出面阻止,而是縱容孩子的行為,而其他乘客更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其實有安全意識的人都會知道,孩子在地鐵上作出這些行為是非常危險的,同時孩子的這種行為還同樣會影響其他乘客,這樣的孩子心中不但沒有安全感,也同樣沒有規矩。

家長給孩子立規矩都遇到過哪些難題?

有的家長也知道需要在孩子適時的年齡段立相應的規矩,可是發現無論怎麼提醒、注意、講道理,似乎都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孩子壓根就不聽、不信,那問題都出現在哪呢?

通過「嚇唬」試圖讓孩子引起重視

「你再不聽話,我不喜歡你了!」

「趕緊的,要走了,再不走,就把你自己留在這裡!」

「再不乖,讓壞人把你偷走!」

「快點睡覺,再不睡,警察就把你抓走!」……

以上這些話您說過嗎?在您和孩子說完之後,有沒有達到您的預期效果呢?現實中通常應該是預期效果沒有,副作用卻出現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

雖然已經21世紀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理念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但是仍然有一些家長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教育方式,隨之也湧現出「狼爸」「虎媽」這樣「霸氣」的名詞。

「不打不成器」,有些家長試圖讓孩子通過身體的疼痛這一體會,讓孩子產生對一些事情的記憶,可事實呢?孩子疼沒少挨,記憶卻沒有。

總是和孩子說「不許……」「不行……」

「不許看電視!」

「那裡全是灰,不能碰!」

「吃飯不可以出聲音!」

「不許亂跑亂跳!」……

「不許」「不行」「不可以」這幾個詞語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可是越是這樣孩子越不聽話,越叛逆。有數據統計:每天說「不」超過3次,一切禁令都會失效。

為什麼給孩子立規矩這麼難?

有家長無奈的調侃「給孩子立規矩難,難於上青天」。那麼規矩的建立為什麼會這麼難呢?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究竟「難」在哪裡!

立規矩前沒有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上海一個11歲的男孩,因為被爸爸打了一頓,於是獨自駕駛家裡的汽車開上高速公路前往爺爺奶奶家,當他被交警發現時,這個孩子已經在高速路上行駛了將近250公里。

難道他的父母沒告訴過他這麼做的危險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孩子被爸爸打了之後,他的情緒已經激動到忘記一切安全行為和規矩。所以,孩子不是不懂規矩,而是不會情緒管理。

家長所立的規矩不明確

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在買爆米花的時候身邊也同樣有個小朋友和媽媽也在選購爆米花,「媽媽,我想要一杯可樂和一份中份的爆米花」,小女孩用渴望的目光看著媽媽。

「不行,爆米花和可樂只能選一種。」媽媽說。

「那我還是要爆米花吧。」小女孩無奈的說。

入了場,發現小女孩和媽媽正好坐在我們的旁邊,電影放映到一半時,就聽見小女孩說:「媽媽,我渴了,我想喝可樂。」

「你怎麼說話不算數?爆米花可是你自己選的,這會兒又要可樂了?記住,你自己選的,就要承擔後果。」小女孩一下子就委屈的哭了起來。

為什麼媽媽立了規矩卻沒有收到效果,也沒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呢?那就是這位媽媽沒有明確孩子,為什麼在爆米花和可樂中只能選一樣,要讓孩子明確的知道這種選擇之後的所謂「後果」究竟是什麼?

家長對孩子過於嚴苛

有很多家長不允許孩子犯錯,有一點點小錯誤,就能想像成天那麼大,也可以說有的家長對孩子犯錯的行為幾乎是零容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父母的美好願望,那麼在成龍、成鳳之前就要給孩子立好規矩,然而過於嚴苛的管教,反而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同樣沒有完美的小孩,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將童年的遺憾加註在孩子的身上,我們要給孩子的足夠的愛和安全,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給孩子改正的時間。

家長沒有換位思考

小孩子對事物和世界的認知有限,是隨著他們的閱歷逐漸增長的,無論是正確的行為還是錯誤的行為,很多都是他們的本能行為。

但是當小孩子不分場合的哭鬧或者作出一些在成年人認為涉及底線原則的事情時,馬上就會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籤」——不聽話、不懂事、沒禮貌等等。

這樣對教育孩子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反而是在暗示孩子「我不好」「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越是這樣,孩子越會作出沒規矩的事情來。

為什麼要給孩子立規矩?

杜布森博士在《勇於管教》中有一段話談說規矩的: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再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欄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規矩」給很多人的想法就是「約束」「束縛」「沒有自由」,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本身就沒有真正的了解什麼是「規矩」,在生活中中也更不可能「懂規矩」。

我們生活在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社會中,本身就因為存在各種的規則和約束我們行為的法律,這些存在的前提其實是「保護」,其次才是「約束」。

我常常和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自律才有自由!」遵守社會規則,遵守各種法律,才能在這個社會中如魚得水般的生活。

古人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不但要快樂的成長還要在懂規矩的情況下成長,比如:

按時作息;不能要什麼家長就必須給買什麼;在公共場合不能亂跑亂跳、大吵大鬧;必須學會一些禮貌用語,「你好」「謝謝」「對不起」……

讓孩子從小就要明白,世界不是以他們為圓心的,對規則、法律缺乏敬畏之心的人是沒有底線的。

父母的陪伴不是永久的,我們能為他們暫時做的就是如何讓他們學會在社會上更好、更舒適的生存,那就是愛他們並教會他們懂規矩。

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很多時候小孩子不懂規矩其實是他們的認知沒有達到那個學習的程度,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的需求,來給孩子立規矩,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歲:孩子的需求做到最大滿足,成人也要適當兼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時期,而且他們沒有具備自理能力,所有的生存需求都需要父母來回應和幫助。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我餓了」「我要便便」「我睏了」……很多時候孩子是依靠哭聲來向父母尋求幫助的,那麼這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厭煩。

當孩子6個月以後,父母就可以給孩子「立」適當的規矩了,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父母抱著睡覺,這種行為本身就會增加父母的負擔,而且抱著睡覺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沒有更好的幫助。

這就要父母「立規矩」了,吃飯、睡覺的時候,父母要對這些行為作出相應的行為聯繫:好好吃飯,爸爸媽媽就會微笑,就會陪我玩;自己睡覺,能聽好聽的音樂,媽媽也會在旁邊陪著我……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和愛,和父母的及時關注,這是建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的有效途徑。

1-3歲:尊重孩子的選擇,讓自我意識健康發展

孩子1歲之後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大概在1歲半左右自我意識已經基本建立。這個階段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麼這個時候父母要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了。

這個時期,既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也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不要過度的嚴厲,但是父母一定要秉著明確、堅定和溫柔的態度來教育。

比如,這個時期孩子的哭鬧多半是想要父母滿足自己想要的玩具、想要的好吃的等等,那麼這個時候家長不能一邊說著「不能買了」,轉頭又一邊掏錢一邊說著「下不為例」。

父母應當在面對孩子哭鬧著要玩具的時候,先安撫和共情孩子的情緒,明確的表達這個玩具或者零食暫時不可以買,這是我們曾經的約定,同時也要表達父母對孩子沮喪的心情的理解。

等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可以在親子之間做一個小約定,等以後的某一個機會可以擁有它,等等。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懂得:哭鬧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即便父母沒有滿足我的願望,但是他們也是我的,我要遵守和父母之間的約定。

3-6歲:讓孩子學會適當的承擔後果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在好多事情上孩子們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喜歡追求有個性的事物,希望自己某些方面與別人不同。

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們就要巧妙的利用孩子這個發展需要,讓他們在一些事情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適當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還要注意的就是在追求個性的同時,父母要讓孩子懂得既要發揚自己的個性同時也要尊重其他的人的感受。

比如,在公共場合孩子玩鬧嬉戲,但是在染給孩子開心的同時,是否影響到他人的感官,或者是否遵守該公共場所的規則。

當父母屢次告誡無效時父母有必要對孩子做出必要的懲罰,或者要孩子虛心接受來自他人的提醒和教育。

這個階段的孩子要保證個性發展的同時還要對他們建立起必要的規則意識,及尊重了孩子的個性,也讓他們學會如何尊重社會規則和他人的感受。

6-12歲:讓孩子建立明確的規則意識,父母要予以極大的支持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進入學校,學習各種文化課和一些文藝技能之類的學習,已經從側重玩樂想側重學習轉變。

這個時期孩子對規則意識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父母不要忽略規則意識的建立,同時父母要儘量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一些事情抉擇上的把握。

這個階段我們就以學習舉例吧,寫作業是很多家庭的「老大難」問題,寫作業磨蹭不知道讓多少老母親嘔血。

父母的吼叫,打罵幾乎是無濟於事的,這是父母們不如明確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只是扮演一個陪伴者,在你需要的時候我提供必要的幫助,比如講解難題等。

孩子一旦明白這個道理,他就會獲得成就感,就會努力,也更有自信,讓孩子主動寫作業、主動學習這同樣也是一種規矩。

父母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立規矩並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只是一種教育的方式方法。

為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說會伴隨著雙方的痛苦,但這就是成長。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了孩子的幸福。

只有孩子具有了規則意識,才能更好的領悟社會生存的法則,才能懂得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