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必那麼著急?
有品質的生活,都從慢中醞釀而來。
與其忙碌地奔波,與其焦急地追趕,不如沉住氣慢慢來。
讓自己慢一點,用心感受生活美好。
慢一點,功夫更紮實
凡事沒有捷徑,與其求快,不如求緩。
曾國藩主張「緩」 字取勝,做事要肯下慢功夫。
俗話說:「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
煮飯、育雛,都要經過一番耐心等待,才能有所得。
同樣,做事情、做學問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曾國藩以練字不可求快為例,教訓他的弟弟說:
我以前臨摹顏柳帖,每次耗費數百張紙,可仍是一點兒也不像。
四十歲以前在北京寫的字,骨力、間架都不好看,連自己都感到慚愧。
四十八歲後,練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經過八年之久,臨拳數千張紙,才有一些進步。
如今你用功不滿一個月,怎能妄想一步登天呢?
凡事都要循序漸進,一味地想要速成,只能自毀根基。
好的人生,不在於前進的速度,而在於紮實的基礎。
不慌不忙,日積月累,才能最終走到前面。
記得提醒自己,循著自己的腳步,只要不曾後退,慢一點也無妨。
慢一點,感情更牢固
1932年春天,楊絳與錢鍾書在清華大學相識。
第一次見面,錢鍾書說:「我沒有訂婚。」
楊絳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兩人開始用最傳統的方式談情說愛:鴻雁傳書,賦詩傳情。
詩里,錢鍾書讚美楊絳:
「頡眼容光憶見初,
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靦洗兒時面,
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則評價錢鍾書:眉宇之間「蔚然而深秀」。
兩人攜手慢慢走,一晃就是六十年。
1997年,錢鍾書與女兒相繼病倒。
楊絳兩頭奔波照料,她說:「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她最後的愛,是照顧他直到終老。
木心曾經寫道: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人
如今信息交流太過便捷,以至於人與人的關係都顯得廉價。
人們不願意再付出時間,去經營一段細水長流的感情。
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只有慢下來,才能讓感情沉澱,讓關係牢靠。
慢一點,生活更有趣
米蘭·昆德拉說:「慢一點,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急不得。」
當今人們過著爭分奪秒的生活,慢,反而成為一種奢侈。
每當壓力撲面而來,不妨放慢腳步、蓄養心智。
金庸是個出了名的慢性子,說話慢吞吞、走路慢吞吞。
他曾這樣形容自己:「我的性子很緩慢,不著急。做什麼都是徐徐緩緩的,最後也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天年。」
不要因為匆忙,遺失了生命中的趣味。
平息自己的焦慮,過得慢一點。
從忙碌中抽離出來,給自己一點時間:感受四季變化,陪伴兒女成長,照料父母老去。
時光且長,不如把腳步放慢。
詩云:心似浮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從容而堅定,自在又豐盈,你終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u1kOdG8BMH2_cNUgz-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