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宅在家,回顧了不少自然紀錄片,從大衛愛登堡70年代的成名作《life on earth》(生命的進化),到BBC2021最新紀錄片《完美星球》,自然之美一直都在,只是人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在眾多影片列表中,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大衛愛登堡的博物館奇妙夜》
這是一部英國天空電視台在2014年推出的3D紀錄片。也許是去年我帶隊了多場上海自然博物館活動,重溫這部老爵爺的博物館奇妙夜,讓我對自然博物館有了新的認識。
在這部紀錄片中,攝製組通過先進的CGI技術,復活了許多早已滅絕的古生物,包括始祖鳥、恐鳥、劍齒虎、大地懶、魚龍、梁龍等。愛爵爺則通過與這些古生物的互動,講述它們和現生動物的區別和相似性。這部紀錄片也獲得了當年英國電影電視學院專業類別嘉獎。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南肯辛頓區,建築風格形似中世紀大教堂,是歐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館內大約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7000萬件標本。難怪連愛爵爺自己都說,他小時候非常流連於這座自然歷史博物館,那絕對是個了解自然史的最佳地點。
白天,熱鬧的博物館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前來觀賞。愛爵爺俏皮地躲在一件標本後面,躲開了閉館前的清場。
入夜之後,空蕩蕩的博物館內,會不會發生一些神奇的事情呢?
頂樓的這塊小石板,可以說是整個博物館最具科學價值的珍貴藏品了。它就是始祖鳥!早在1862年,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理察·歐文教授可是花了不少代價才將其收入館藏。
但是,活著的始祖鳥是什麼樣子呢?
石板上的小動物化石突然站了起來,它有長長的腿骨,爬行動物的牙齒,和帶爪的前臂,使它看上去就是個直立的恐龍。可是,如果加上化石中明顯的羽毛呢?
現在認為,始祖鳥正是介於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動物。它們生活在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它們不僅會滑翔,也會飛行,可以從空中捕捉昆蟲。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們已經可以被稱為鳥類。
愛爵爺在一尊巨大的鳥類化石前駐足。它可是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鳥類,身高接近3米,如果它活過來是什麼樣子呢?
它們就是曾經生活在紐西蘭森林中的恐鳥,當地人的毛利人傳說中稱其為Moa。恐鳥雖然體型龐大,但也並非沒有天敵。
哈斯特鷹擁有可以直接擊殺恐鳥的巨大爪子,它也是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猛禽。因為在有些恐鳥的骨盆上發現了與哈斯特鷹匹配的爪痕。
滅絕動物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渡渡鳥了,它們曾經生活在印度洋中的模里西斯,至今英語中還有形容死氣沉沉的諺語:「as dead as dodo」。這種大型的不會飛的鴿子一直流傳在當年的水手口中,但它的樣子應該跟標本還是有很大出入。
一隻渡渡鳥從畫里走了出來,頑皮地啄了愛爵爺一口,它們巨大的鳥喙可以用來在求偶期互相打鬥,但短小的翅膀真的無法承載如此巨大的體型。
大地懶的體型很大,但性情溫和,以植物為食。現在南美洲還有一些豆莢長在很高的樹上,但卻已經沒有動物為它們傳播種子了。
大地懶的體型如此巨大,但它們依然要挖地洞來躲避天敵,因為它們的天敵擁有匕首般的犬齒,可以割開任何生物的脖子,這就是劍齒虎。
一具劍齒虎的化石悄悄接近愛爵爺。它們會像現生的貓科動物一樣潛行接近獵物,然後發起突然襲擊。它們會用長達20厘米的犬齒直接切入獵物柔軟的喉嚨,使其斃命。
史前生物都是每個自然博物館最大的亮點。一條魚龍從牆上遊了下來,從它們的體型可以看出,魚龍的行動姿態跟海豚非常相似,甚至可以靈活地躍出海面。只是尾巴擺動的方向暴露了它們依然屬於爬行動物。
館內大廳的鎮館之寶,一頭蜥腳類恐龍霸主——梁龍行動了起來。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它們巨大的體型使其皮膚和腳墊應該和現在的大象有些類似。愛爵爺拿出了它們喜歡吃的蕨類植物喂了起來,它們甚至可以用後腳站起,夠到高處的植物。
一夜的神奇經歷很快被晨曦散去,史前動物們紛紛歸位,觀眾入場。愛爵爺在保安驚奇的目光中離開了博物館。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妙趣無窮,我們在這裡能夠對這顆星球上多種多樣的生命有更生動的了解,無論是今天的還是過去的,特別是在經歷了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奇妙夜之後!」
去不了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無法聆聽愛爵爺的生動講述,但你可以跟隨我們的博物專家逛上海自然博物館,同樣可以帶給你栩栩如生的感受!
歡迎關注野去自然旅行資訊公眾號(yetravel2014),了解更多自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