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上長了斑塊,是否需要吃他汀類降脂藥?他汀類能縮小斑塊嗎

2020-05-01     用藥無小事

一位朋友60歲,最近體檢時發現,血脂偏高,還有頸動脈斑塊。聽說頸動脈斑塊發展下去會堵塞血管,導致腦梗死,所以很擔心。於是詢問:「要不要服用他汀類降脂藥?他汀類能縮小頸動脈斑塊嗎?」今天就和大家來聊一聊。

一、頸動脈斑塊是如何形成的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動脈粥樣硬化相同,主要是由於頸動脈分叉部粥樣斑塊形成引起。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早期表現為內膜增厚,當頸動脈內形成斑塊時,動脈可變得狹窄,甚至閉塞而引起腦缺血及卒中症狀。

其原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血管逐漸老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危險因素會使血管內膜破損,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通過破損的血管內膜「鑽入」血管壁,在血管壁中緩慢「沉積」下來,並與其他物質共同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二、頸動脈斑塊的分級

頸動脈狹窄程度可分四級:<50%為輕度狹窄,50%~69%為中度狹窄,70%~99%為重度狹窄,100%為閉塞。如果斑塊較小,頸動脈狹窄<50%,患者可以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如果狹窄超過50%,患者可能出現腦供血不足的相關症狀。因此,合理預防並干預頸動脈斑塊是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頸動脈狹窄小於 50%是不是就安全呢

並非所有斑塊都會造成嚴重狹窄,一般情況下,當斑塊較小,頸動脈狹窄程度不足50%時,斑塊不會引起明顯的血流障礙。但狹窄低於 50%是不是就是安全,其實也不盡然。如果斑塊性質不穩定,斑塊表面破潰而形成所謂粥樣潰瘍,破潰後粥樣物質進入血流成為栓子,也可影響腦部血供,引起腦梗死。

四、頸動脈斑塊有哪些危害,如何評判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全身性疾病,隨著人年齡的增長而出現。早期的病變範圍較局限,為數毫米大小的黃色脂點,或是長數厘米的脂肪條紋,並不引起動脈阻塞,患者通常也沒有臨床症狀。病變後期斑塊突入血管腔內,引起動脈狹窄甚至閉塞。比如嚴重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就可以造成腦缺血甚至腦梗死,導致失語、偏癱等一系列症狀。

評判頸動脈斑塊的危害,要從血管狹窄程度和斑塊性質兩個方面考慮。患者的症狀綜合反映了上述兩個因素,對制定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對於無症狀的早期輕度狹窄,以藥物治療為主,口服腸溶阿司匹林或他汀類降脂藥。同時戒煙、控制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動脈硬化危險因素,減緩頸動脈斑塊的進展,每半年到一年複查頸動脈彩超。

五、存在頸動脈斑塊的患者,是否需要他汀藥物治療呢?

他汀類藥物具有降血脂和抑制炎症作用。臨床試驗證明,他汀可以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包括頸動脈斑塊。但是否需要服用這不能一概而論,治療應結合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綜合考慮。

1、若頸動脈斑塊導致了頸動脈明顯狹窄(狹窄≥50%)

其處理原則與確診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相同(均屬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應該立即接受他汀治療,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並且多數患者還應該考慮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

2、若頸動脈斑塊未導致明顯狹窄(<50%)

則需要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果不存在,且血脂在正常範圍內,不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對於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患者,無缺血性腦卒中症狀,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如果血脂在正常範圍以內,不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如果存在血管疾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則應服用他汀類藥物:

  • 已確診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無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但患有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 患有糖尿病,慢性腎病Ⅲ期或Ⅳ期,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
  • 存在高血壓或其他高危因素(年齡增長、吸煙、飲酒、血脂異常、缺乏鍛鍊等),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3.4mmol/L以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tGx2HEBnkjnB-0zxLH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