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攝於廈門鼓浪嶼
一、鼓浪嶼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隸屬福建省廈門市,位於廈門半島西南隅。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與廈門本島間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與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處隔海相望;其間設有輪渡,四五分鐘可達。因地處亞熱帶,時值十二月中旬,當地氣候仍是溫暖舒適,頗為宜人。
鴉片戰爭時期,廈門和鼓浪嶼在外國列強激烈的炮火中陷入敵手。此後,自1844年倫敦差會在鼓浪嶼成立教會開始,一批力圖培養中國傳道士的「聖道學教」,宣傳宗教的教會的學校在廈門,特別是在鼓浪嶼,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無疑昭示著列強試圖從精神上奴役當時衰落封閉的中華民族之野心。1908年(即光緒三十四年),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
1938年5月~1945年9月,太平洋戰事爆發期間,廈門島淪陷;自1941年開始,日軍獨占鼓浪嶼,直到1949年10月鼓浪嶼地區解放。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烽火連天。1979年1月,徐向前發表《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才划上句號。至此,鼓浪嶼終獲珍貴的安寧與平靜。
鼓浪嶼上70%的建築均建立於20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雖頻遭紛繁戰事,如今仍有精美絕倫的歐式別墅完好保留下來,加之後續裝修、改造、擴建,形成鼓浪嶼獨有的標誌性建築。如,船樓、八卦樓,福音堂、天主堂,白家別墅、西林別墅,英、美、日本領事館,等等,無不記載了鼓浪嶼不凡的近代史。
如今,鼓浪嶼憑藉頗具代表性的人文景點,包括日光岩、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等,以及毗鄰的無敵海景、隔海相望的城市風光,構成迷人的亞熱帶海邊風情,成為多少人心嚮往之的旅行勝地。著名詩人王心鑒在《鼓浪行》中寫到,「世外有鷺嶼,巉岩鎮海門。碧波連碧空,白帆載白雲。片瓦曰古寺,只榕若重林。撫琴思國士,竹影拭劍痕。」寥寥數筆,勾勒出鼓浪嶼獨有的海邊風景,和迷人的自在閒適。
二、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旁邊即是著名的高等學府——廈門大學。該寺始建於唐朝末年,初稱「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至清康熙年間才得以重建。
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及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最為名貴。寺前兩方石塔,如倚天雙劍,高插藍天;造型仿自泰緬佛塔,為閩南所獨有。寺內建有天王殿、大悲殿、藏經閣、大雄寶殿、海會樓、普照樓,以及太虛圖書館等。
三、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也是首個在海外建設獨立校園的大學,借取校歌之詞,有「南方之強」的美譽。
廈大本部位於廈門島南端,一邊是南普陀寺,一邊是海濱與胡里山炮台,依山望海,景色秀麗,因此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中的群賢樓群、建南樓群、芙蓉樓群,以及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在內的早期建築,曾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頗具歷史人文氣息。
四、廈門街景
- END -
感謝關注與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rBPcW4BMH2_cNUgJ-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