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紛紛襲來,實體商場也熱鬧了起來。
大洋網訊 「五一」前夕,廣州市商務局正式開啟「花城盛惠·快樂廣購」系列促消費活動,面向汽車、家電、餐飲、購物中心四大板塊,各大優惠減免消費券紛紛襲來,在全城燃起消費熱。據不完全統計,全城超5000家商戶參與促消費活動,僅汽車消費惠民活動,市財政疊加各車企的補貼投入金額合計就將超過10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發放消費券是當前刺激消費的重要方式之一,整個商業將向多渠道方向轉變,擴大內需成為經濟恢復的關注焦點所在。
走訪
14萬元訂下愛車付款立減3萬元
4月的最後一天,家住從化區鰲頭鎮的徐嘉城以14萬元訂了一輛新車。當晚回到家後,工作人員來電告知他,「五一」當天前來付款,還可享受多重減免優惠。「感覺仿佛中了『頭彩』,政府出台了汽車相關惠民政策,車企又在此基礎上疊加了各種補貼,算下來購買這輛車大概只需付11萬元。」徐嘉城高興地說。
記者了解到,徐嘉城購買這輛汽油車,剛好趕上「五一」實施的汽車下鄉政策,首先可以減免5000元;15800元的拍牌價又可以優惠1萬元,個人只需付5800元;加上廣汽傳祺貼息免息的優惠,3年貸款免息免各種手續費,還可優惠1.1萬元……該車首付5萬元,餘下款項免息3年付清,平均每月僅需還款約1600元。
「據我觀察,汽車在鄉村已經是很平常的代步工具。最近廣東出台的汽車、家電下鄉的優惠政策,對於鄉村消費者來說都是利好。」徐嘉城表示。
實體商家玩轉直播帶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大實體商家紛紛試水線上線下融合的營銷方式,不少商家如今已能熟練「玩轉」直播帶貨。記者從正佳Hi百貨了解到,從之前十幾個人忙前忙後為一場直播服務,到現在三個人就能做一場直播,每個店員輪番上陣,效率已經大大提升。目前一場1-2小時的小型直播,營業額可達3000-5000元;一場直播下來,營業額能達到上萬元。
實體商家的「根」依然是線下店。「五一」期間,各大商家花了比平常更多的心思,服務好前來線下門店的消費者。記者走訪多家購物中心,發現市民出行意願有所上升。商家在做好防控防疫措施的同時,也拿出「真金白銀」讓利促消費。
小微商戶受益於消費券
3月以來,全國各地開始密集發放消費券。4月24日,微信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武漢、深圳、嘉興、瀋陽、中山、佛山、清遠、青島等地已通過微信發放超百億元消費券(含未發放金額),其中廣東發放城市最多,發放10.56億元消費券。支付寶也顯示,廣東消費券總額破10億元大關。隨著廣州市加入「消費券」大家庭,廣東發放消費券的總額還將創新高。
消費券對消費的拉動及對經濟的促活效應到底有多大?記者從微信支付獲悉,廣東全省旅遊行業的商家在消費券發放後,交易總額提升7.9倍,服飾美業提升8倍。據微信支付數據統計,全國受益於消費券的商家中,小微商戶占比85%。在廣東,小微商戶占比也達八成。由於微信消費券更容易普及到中老年用戶,中老年人體現出來的消費力同樣不可小覷,40歲以上人群消費券帶動交易總額占比35%。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螞蟻金服研究院通過對杭州消費券的最新研究發現,和沒有消費券時的日常消費量對比,每1元消費券能帶動3.5元的新增消費。
1.5萬多家餐飲門店上線外賣
從4月25日起,廣州市商務局攜手阿里本地生活,發起「暖愛廣州·千滋百味」行動。美團也推出春風行動,廣東餐飲商家降佣金。美團在「春風行動」基礎上,對廣東地區優質餐飲外賣商戶加大返傭比例至3%-6%,擴大覆蓋範圍,返傭時間至少延長2個月。
記者昨日走訪廣州商圈餐飲門店,出外就餐的市民增多了,餐飲市場已經有回暖現象,部分美食街、餐飲店已經出現排隊、翻台現象。廣東知名牛肉火鍋餐飲企業陳記順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旗下的廣州門店業務恢復速度比較快,外賣業務也在上升。據廣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稱,在助力餐飲復商復市政策的刺激下,截至4月15日,廣州市餐飲行業復工率已超90%。15000多家廣州餐飲門店首次上線外賣業務,一季度網絡平台餐費增長51.5%。
分析與前瞻
發放數字化消費券確保不被「套現」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認為,未來應採取「雙層」消費刺激方案,對低收入群體等發放現金券,同時在全國更多城市通過數字化方式發放消費券,以確保消費券不被「套現」,有效進入實體經濟,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零售行業,從而快速、顯著、穩健地拉動消費。
天河路商會秘書長石珊告訴記者,對於購物中心來說,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好轉,接下來還可以嘗試通過「造節」的方式為線下引流。「『造節』是在現有消費節點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消費熱點,通過優惠、折扣方式吸引消費者到線下門店進行消費。」石珊說。
消費券逐步顯效商業將向多渠道轉變
「『五一』期間,消費者逐漸回流,消費券的作用正在顯現。」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陳海權說。
面對當前廣州地區派發消費券的現象,陳海權表示,當前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發放消費券是刺激消費的重要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實際有所下降,因此在補貼方面可以更加精準。
「當前,大部分人已認識到消費在驅動整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但同時消費驅動力有限、覆蓋面廣,需要政府和市場兩方力量共同去推動。整個商業將向多渠道方向轉變,目前商家更多地在直播上『下功夫』,但直播僅僅是渠道之一,擴大內需將成為經濟恢復的關注焦點所在。」陳海權表示。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表示,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加公平合理,有利於百姓共享發展成果,接下來可考慮多發一些,面再更廣一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方圓、倪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iwQ2HEBiuFnsJQV0c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