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給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加分政策。
早上睜開眼,先看疫情,抬眼看見一條悲傷新聞:
武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彭銀華,2月20日21時50分,感染新冠肺炎,在金銀潭醫院去世。
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原本定於農曆正月初八(2月1日)舉辦婚禮,辦公桌抽屜里還放著沒有來得及分發的請柬。
疫情蔓延後,他奔赴一線,和未婚妻達成共識:
疫情不散,婚禮不辦。
因為他所在科室,是呼吸和危重病症醫學科,是一線中的一線,1月25日,他不幸感染上新冠肺炎,入院治療。
27天的搶救,沒能留住他年輕的生命,還他一個遲到的婚禮。
他也無法在賓朋滿座的婚宴上,深情地凝視身披婚紗的愛人。
從宋英傑、林正斌、徐輝,到李文亮、劉智明、彭銀華……
3000多名醫護人員被感染確診,10名犧牲在崗位上。
這場戰役,我們的醫護人員,付出了太多無法承受之重。
於是,保護獎勵醫護人員,成了從官方到民間的一致呼聲。
前幾天,人民網刊發評論,說應給一線殉職的醫護人員烈士稱號。
這兩天,在「湖北省給一線醫護子女中考加10分」新聞的推動下,海南、山東、青海、四川等省份,大同、瀋陽、南京、蘇州等城市,紛紛出台相關政策,提出給援鄂救援的醫護人員子女中考加分。
比如山西大同,在「關愛馳援湖北醫務人員10條舉措」中,明確提出給醫護人員子女中考加30分。
給醫護人員子女中考加分,對不對?
從樸素情感上看,我想大部分人,都能理解。
這場人民戰爭,讓從事醫護職業的醫者,成了沖在一線的戰士。
他們穿梭在病毒無處不在的環境里,冒著風險,克服恐懼,營救他人,履行使命。
全民隔離,疫情刷屏,學校停課,困守在家的我們,雖不自由,但好歹一家人還能守望一起,相互打氣,彼此陪伴。
而醫生的孩子,卻要一邊每天揪心地看著不斷攀升的確診數字和不斷倒下的醫生護士,一邊祈禱自己奔赴一線的爸媽能夠平安歸來。
就像下面這張圖片里,那個太想念醫生媽媽的女孩,只能站在醫院門口戴著口罩大哭:「媽媽,我好想你,好想你……」
而她當醫生的媽媽,也哭著說:「媽媽也好想你,但媽媽在打怪獸,打完就回家陪你……」
然後,母女倆,只能遠遠地來了一個隔空擁抱。
這些未成年的孩子,為父母驕傲也擔憂。需要陪伴的他們,更承受著很多心理壓力和精神焦慮。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種「害怕失去父母」的恐懼,在成長中留下的安全感匱乏的陰影,或許會持續多年。
而這種親子間相互守望的牽絆,恰是這場戰役那些宏大意義下,最閃光的人性所在:
為了保護更多的孩子、父母和家庭,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冒著死的危險,營救生的希望。
把災難中的中國,從恐懼中托舉出來,安放於救治和希望之中。
醫護人員為了更多素不相識的孩子和家庭犧牲,他們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理應得到更多關照和愛護。
我想,這正是各級政府制定「中考加分」政策的初衷,也是大部分國人從情感上理解的善意:
醫護人員犧牲太多。
而教育,又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之重,適當加分,安撫前方戰士,鼓舞英雄子女,不讓流血的人轉身後又流淚。
但,正因為:
教育,是全民最關注的話題,是家庭的夢想所在,所以,這項加分政策,也引發了更多爭議,甚至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這種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這項政策,無意割裂了醫護人員的陣營。
子女恰好中考的醫護人員,得到了加10分的獎勵,那麼那些子女不參加中考的醫護人員,沒有子女的醫護人員,還沒有結婚的醫護人員,就無法享受這項政策。
他們當然不會反對給同行子女加分,但從人性的角度,他們難免委屈:
同樣是抗疫和犧牲,同樣是危險和拚命,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得到額外的獎賞?
何況,除了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其他省份一線醫護人員,也在極限中承受著身體和精神的煎熬,也以最專業的技術和最無畏的精神,為抗疫而犧牲。
他們的子女如果恰好中考,僅僅因為他們沒有去馳援武漢,就無法享受這種待遇嗎?
政策,當然不可能兼顧所有,但如果摻雜了太多等級和運氣,就難以服眾。
這項政策,無形中擴大了抗疫人員的裂痕。
這場國難,是一場全民戰爭。
除了醫護人員,一線基層民警,一線社區幹部,一線公務員和黨員,他們雖然不能救治病人,但在防控的關口,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正因為他們的嚴控和嚴查,我們的隔離才這麼有效果,全國才有望取得最後的勝利。
不能想像的是,如果一位一線醫護人員的子女,和一位一線民警的子女,恰好是一個班參加中考的孩子。
如果警察的子女,得知醫生的子女享受加分政策後,抱怨他的爸爸或媽媽:
同是抗疫英雄,為什麼人家爸媽就能加分,你為什麼不能給我加分時,警察同志要怎麼回答?
因為我是警察,我只會破案,我不會看病?!
獎勵醫護人員無可厚非,但如果這個舉措,不小心削弱了眾志成城的抗疫戰線,就值得商榷。
這項政策,因獎錯對象而有損教育公平。
醫護人員付出巨大犧牲,理應得到合理獎賞:
比如惡補加班費,多給援助補貼,在職稱上提一級,或者火線提拔,都應該:
大難大災面前,方顯英雄本色。
大是大非之上,可窺人品修為。
但把父母的貢獻,轉嫁給子女,對其他家長和孩子來說,或許有損公平:
中考中的一分已生死攸關,何況10分、20分、30分。
這種「加分不公平」的心理,可能會讓這場疫情中,剛剛修復的醫患關係再次割裂,讓疫情中承受太多考驗的醫護人員,捱過災難後,還要在孩子中考時,承受輿論譴責。
所以,給醫護人員子女加分,這項原本出於樸素情感的熱血政策,缺少有效的普適性,並非一線醫護人員的初衷:
身陷危險之中的他們,缺的或許不是一道英雄主義的政令,或一頂金光閃閃的帽子。
他們缺的是物資、休息、保障,是被理解、被看見、被當成一個有血有肉、有脆弱有需求的人。
是疫情儘快結束,他們走出壓抑忙碌的病房,脫下沉重不透氣的防護服,毫無顧忌地擁抱孩子和愛人,自由自在地行走在陽光下。
是國泰民安,家庭圓滿,傷醫的事件不再頻頻上演,殺醫的人被依法嚴懲,國家能用兜底政策和強硬法律,不再讓他們戰戰兢兢地站到群眾的對立面。
而是,讓他們在獲得感和尊重感中,安心做完每台手術。
是從國家到個體,都少一些製造犧牲的不作為,歌頌犧牲的假大空。
再遇到戴著花冠的病毒,決策者能切實把百姓的安危放到第一位,而戰士也不用做無謂的犧牲。
鑒於此,我覺得最好的獎勵是:
用錢狠狠砸他們。
所有參與抗疫的一線醫護、公安、公務員和社區幹部,都應該得到及時且豐厚的加班費。
這是他們拿命換來的,也是國家對她最好的子民,最實際公平的體恤。
依法好好待他們。
儘快制定完善法律,讓那些襲擊醫生的壞蛋,打罵民警的暴徒,指著一線辦事人員鼻子耍橫的惡人,被重典嚴懲。
而不是,倡導什麼「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假親民和惡循環。
最實在的獎勵,是錢。
最持久的愛護,是法。
有錢又有愛的國家,當然值得一直追隨。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圖片來源網絡,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