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代家長而言,最大的心愿莫過於子女成才了。孩子的人生高度,也側面體現了父母的教育水平。
但是,就像十根手指有長短,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自然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一般優秀。
所以,優秀的孩子總是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既讓家長羨慕,也讓家長想要探究如何能教育出這樣優秀的孩子。
在我國的應試教育體系下,高考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就意味著分水嶺。考上什麼樣的大學,甚至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就業。
廣西出了一個高考狀元楊晨煜,以總分730分的好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同時也成為了廣西理科的高考最高分。
相信每一年各地的高考狀元都吸引著家有學子的父母的目光,因為他們太想要取取經,究竟這麼優秀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呢?
一些家長會認為,聰明的基因是會遺傳的,這當然沒錯,但是智商並不是決定學習成績的唯一條件。
根據研究調查表明,有一大部分高考狀元的父母其實學歷並不高,只是普通人。
而楊晨煜的媽媽被大家追問分享育兒經的時候,也坦白自己和丈夫雖然不是什麼高材生,但是非常注重對兒子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每個孩子幾乎都上補課班的經歷,楊晨煜從來沒有上過課後補習班,全靠課堂的認真聽講來吸收老師所講的知識。
楊媽媽面對眾人的追問,笑稱自己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教育方法,若說真的有訣竅,那就是她認為給兒子培養了主動學習和自律的習慣特別關鍵,而養成這些習慣的關鍵時期就是小學階段,優秀始於小學階段。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家長覺得很不理解,或者不相信呢?因為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裡,初中或者高中才是應該狠抓學生成績的關鍵時期,而小學的學習任務不重,學習難度不大,往往被家長忽略了。
俗話說,授人魚不如授人漁,給孩子報再多的補課班,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孩子學習的能力。
就像工人建大廈一樣,根基若不打好,上層建築即使再絢爛,終究也會垮塌。
很多父母都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完全甩在學校和老師,但是孩子畢竟是自己的,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上心,別人又怎麼會比家長自己更用心呢?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聽過中國的「博士爸爸」蔡笑晚,本是鄉村醫生出身的蔡笑晚,卻把6個子女培養成了5個博士生,一個碩士生,其教育的成功讓無數家長羨慕。
巧的是,不管是楊晨煜的媽媽,還是蔡笑晚,都覺得幫助孩子在小學階段打好堅實的基礎,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很重要。
父母參與的重要性
隨著育兒知識的普及,以及育兒專家的呼籲,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父母陪伴孩子有多大的重要性。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信賴,最親近的人。父母給予孩子足夠陪伴的家庭,總是充滿著溫馨和愛。
那些經常能夠跟跟父母相處的孩子,內心更有安全感,情緒更加平和,所以也更容易有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
反觀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因為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及時的響應,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或是叛逆,或是自卑敏感,自然談不上好好學習,甚至最終會成為問題少年或者少女。
尤其是在孩子的小學階段,很多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指導,所以父母多陪伴孩子,多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也能加深親子關係,對幫助孩子養成更好的習慣和變得自律也有幫助。
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
一技之長,對於一個人來說,其實真的很重要。往小了說,可以陶冶情操;往大了說,甚至可以以此謀生。
所以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但是結果往往就像拔苗助長一樣,因為過度的勞累和選擇興趣班的盲目,反而造成了孩子牴觸的心理,最終什麼愛好都沒有養成,更談不上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
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要遵循一個大原則,那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尊重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
即使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即使勉強去做,也不會有好的效果,只有真的發自內心的去喜歡,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鑽研。
所以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多跟孩子溝通,仔細地去觀察孩子,這樣才會真的了解孩子到底喜歡什麼。
而培養孩子具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於要幫助孩子形成對學習的愛好,有非常大的幫助,不僅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讓孩子養成主動去學習的習慣。
塑造健全的人格
這個社會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和成功,其實有很多的因素,並不單單指學習成績好壞或者考上什麼樣的大學。
但是在現實中,往往很多父母只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反而疏忽了孩子的道德培養和教育,最終讓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教育學家朱永新認為,父母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因為孩子在小學階段,想要形成正確的三觀,很多時候是模仿父母,所以父母更要約束好自己的言行,才能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確的三觀。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