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2020-04-24     不執著財經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居民存款一共增加了6.47萬億元(去年同期為6.07萬億),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我國居民存款餘額達87.8萬億元,人均存款6.27萬元,戶均存款16.93萬元。這意味著,我國仍舊是全球居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過去一直以來,中國就是高儲蓄率國家,儘管我國的年輕一代(90後、00後)已經不怎麼愛存錢了,甚至比較喜歡透支消費。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國居民都喜歡把錢存銀行習俗沒有改變。那麼大家把這麼多錢都存入銀行又說明了什麼呢?

第一,儲蓄率高說明中國老百姓抗風險能力要比歐美國家要強一些。資料顯示,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每年為3萬元,現在人均儲蓄存款為6.27萬元,也就是說老百姓手裡的存款相當於兩年的收入。這意味著,即使兩年不工作,銀行的存款也足夠生存。而歐美國家人士,喜歡透支消費,真到突發事件,連一二個月在家休息都不可以。最近雖然美國疫情比較嚴重,還有很多人上街遊行,想要復工,想要充分就業。

第二,中國儲蓄率高,也說明老百姓的投資意識不強,以及國內安全投資渠道不多。因為銀行存款都能保本保息,儘管可能存款會跑不贏通脹而縮水,但是如果投資那些高收益高風險產品,弄不好就會血本無歸。與此同時,我國的理財產品都逐步打破了剛性兌付,以及社會投資收益率下降,使得厭惡投資風險的人群,覺得還是把錢存銀行更加安全一些。

第三,中國儲蓄率高說明社會保障相對貧弱。中國人不存點錢是不可能的,比如養老問題、子女教育問題、買房問題、醫療問題。由於社會保障覆蓋範圍不廣,保障水平偏低,因此,多數老百姓只能靠儲蓄作為補充。還有很大一部分老百姓都是通過儲蓄存款,來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第四,儲蓄率高也說明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偏低。現在中國普通家庭收入在3-5000元人民幣/月,收入不高,在維持基本日常開銷的情況下,如果有剩餘的錢就存入銀行。而歐美國家收入比較高,能夠在溫飽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消費需求。我國消費主要一定要停留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上面,歐美國家主要是在吃喝玩樂,追求享受人生方面。

第五,儲蓄率高有利於銀行提高利潤率。眾所周知,銀行融資成本最低的是儲蓄存款,而從餘額寶等貨幣基金或銀行間拆借市場融來的資金成本都很高。儲蓄的人越來越多,流動性就越多,銀行的利率空間就會越大。所以,近期央行降低LPR利率,就是看到了銀行利率空間太高,把這部分利潤體現在貸款端,用來降低消費貸款、房貸利率、企業貸款利率等。

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存款達到6.27萬元,這既說明了我國老百姓的抗風險能力較強,同時也說明了國內社會保障還有提高的空間。更說明了國內多數居民更喜歡存錢,而不是擴大消費,還有就是我國無風險投資渠道還太少。儲蓄率高對於銀行是好事,銀行融資成本下降,利潤會有所提高,在貸款端可以給出更多的利率優惠。總之,儲蓄率高對國家是有利有弊,從目前要啟動內需情況來看,儲蓄率過高會導致消費無法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是什麼好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wqcrnEBiuFnsJQVZ2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