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孩子離家出走:別用成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的「抗壓力」

2020-08-23   育兒祖曼安

原標題:8歲孩子離家出走:別用成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的「抗壓力」

前段時間,宜賓一個8歲的小女孩離家出走了。

起因是小女孩做作業的時候打瞌睡,被媽媽狠狠地批評了幾句。孩子氣不過,於是趁著媽媽不注意離家出走了。所幸,在民警的幫助下孩子找到了,沒有釀成更大的悲劇。

近年來,被父母批評就離家出走,甚至跳樓輕生的事件,時有發生。許多人在嘆息的同時,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太嬌氣、抗壓力太弱了,覺得孩子嘛,還是要多經歷一些挫折,才能在真正的大風浪前波浪不驚。

不可否認,抗壓力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但也有許多人對它存在誤解。

01別用成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

上周,送女兒去學圍棋的好友,被其他家長「圍攻」了。

好友的女兒六歲,學圍棋的時間不長,每次同學間的對弈聯繫,她總是排在最後一名。上周末,孩子鬧彆扭,覺得自己不是學圍棋的料,嚷嚷著再也不學圍棋了。好友好不容易把她連拖帶拽地送進了課堂,結果她一進教室就鑽到桌子底下,死活也不出來。

其他家長見狀,議論紛紛。有的說:你這孩子抗壓力太弱了,以後長大了怎麼辦;有的則說:還是孩子平時經歷得太少了,你要多讓她接受一點挫折教育才行……

事實上,孩子眼中的挫折,和成人眼中的挫折是不一樣的。成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可能是天塌了一般。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還遠達不到成人的認知水平。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將兒童的認知水平進行了細分:其中2-7歲的孩子,只能注意事情的一個方面或特性,他們無法理解,別人眼中的世界與自己看到的有什麼不同;而7-12歲的孩子,思維還是零散的,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非常有限。

當我們用成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時,問題就產生了。

因為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壓力時,會沮喪、煩惱,甚至退縮。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覺得世界都要崩塌了。但這些在父母看來,只不過是成長中的小事情。這就扛不住了,只能說明孩子太沒出息。

於是,有的父母開始嘗試給孩子施壓,想讓他們對挫折和壓力習以為常,認為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越挫越勇的鬥志。

只不過,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錯誤的施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糟糕。

02抗壓力,不是靠給孩子潑冷水就能提高的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一本正經地控訴自己的爸爸,說他老是讓別人不開心,希望爸爸能改正。

爸爸卻回答說,這是為了孩子好,因為溫室里的花朵雖然長得漂亮,但是一離開舒服的環境,就會凋謝。他認為要讓孩子儘早地接觸這種打擊,以後長大了才不會因為一點小事情而崩潰。

可是,這樣的回答顯然不能讓孩子滿意。她歪著頭想了一會兒說:可是,小孩子如果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會變老。

父母想讓孩子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固然沒有錯。但是,孩子一開心,就給她潑冷水,這樣做就能提高孩子的抗壓力嗎?未必。結果恐怕只會像孩子自己說的,越來越不開心,最後對什麼都失去興趣和信心。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小時候經常給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

有位網友答得很乾脆:不能!小時候,他說小時候父親總是打擊他,說他做什麼都不行。這句話並沒有起到激勵他的作用,反而成為了跟隨他一生的夢魘。

即使他現在已經長大,不用再看父親的臉色了,但只要一遇到困難和挫折,他的腦海里就情不自禁地浮現出父親的那句「你什麼都做不好」。內心的挫敗感和沮喪,讓他自己覺得無力又憤怒。

還有位網友則相反,得不到父母的欣賞,讓她長大後總是習慣性地去討好別人。雖然她知道這樣不好,但是骨子裡的自卑,改不掉了。

可見,在小孩子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時,一味地批評和打擊,只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從而影響他們的一生。

許多父母在提到「抗壓力」的時候,關注的都只是「壓力」,而忽略了「抗」。事實上,孩子最需要的,恰恰是有人能幫助他們從沮喪和困境中走出來,而不是讓他們獨自去面對挫折和壓力。

03那麼,對於如何培養抗壓力,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用鼓勵代替打擊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曾提出「習得性無助」一說,即當一個人被挫折傷害得太多太深,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從而選擇放棄。

美國教育家RitaPierson就深知這一點,她在TED演講中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她給孩子們做了一個小測驗,總共20道題。其中一個孩子錯了18道,她在試卷上寫了+2,並且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

孩子拿到試卷的時候,很疑惑地問她:「老師,我是不及格嗎?」在得到肯定回復之後,他顯然更疑惑了,「那你為什麼還給我一個大笑臉?」

RitaPierson說:「因為你沒有全錯,還對了兩個。」隨後,她問孩子是否有信心在以後表現得更好,孩子聽完之後很開心,並且很肯定地答覆了她。

看!-18,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是+2,卻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那麼糟糕。

而對於那些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RitaPierson則給他們制定了一個口號「我值得在這裡受教育,我會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更多人記住我。」並且要求他們要昂首闊步,去面對別人的眼光。這讓孩子們覺得很新鮮,又深以為然。

培養孩子的抗壓力,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重新燃起鬥志,去接受挑戰,而不是讓他們迷失在人為的挫折中。

引導孩子從失利的情緒中走出來很多時候,父母的批評和指責,都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如果不夠好,就不配得到父母的愛。所以當他們表現得差強人意時,才會選擇退縮。

而明智的父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從失利的情緒中走出來。

袁泉在《朗讀者》第二季時,曾經分享了她獨自去北京求學的經歷。那時候,她每天刻苦訓練壓腿,但不管怎麼努力,也沒法像其他同學一樣,輕鬆地將頭和腿貼合。

父母知道後,給她回了一封信。在信中,父母先是肯定了袁泉的努力和付出,然後建議她向老師說明,自己的右腿傷還未好轉。最後,鼓勵她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重新振作。

而這其中,有一句話讓我感動不已。那就是「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拚命」。有什麼,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重要的呢?

袁泉坦言,此後,自己每天都會期盼父母的來信,因為父母給了她溫暖,和堅持下去的動力。

只有當孩子知道自己進可攻、退可守的時候,他們才不會害怕和焦慮,才有勇氣去面對挫折。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他們自己很重要,不必迎合別人,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信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不必艷羨別人,也不用和別人做比較。任何人都沒有你自己重要,重視自己的感覺,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才不會被壓力和沮喪打敗。

而對於父母來說,真正的愛,不是給孩子人為設置挫折,而是在風雨中陪伴他們,用行動鼓勵他們:向前走,別退縮!

--(菈媽:熱愛文字與生活,分享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