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步心理學入門書籍《人格心理學》。
起初我的目的是希望從中了解一些與人格有關的知識,比如有哪些類別、如何培養等,但沒想到這是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更多的是介紹各種不同的心理學派對人格形成的不同看法,看的我有些索然無味。但在我讀完後,好歹也算有所收穫。其中收穫最大的是人本主義中關於「發揮功能的人」
發揮功能的人
發揮功能的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給出的定義。
在人本主義學看來,讓所有的當前需要都得到滿足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這樣的幸福快樂並不會持久。比如我們原本期待的換個大房子,當這個願望實現後,我們可能會高興快樂一陣子。但是過一段時間後,這種快樂就會消失,我們會產生新的慾望,想追求新的目標。
那什麼才是終極的幸福快樂呢?是我們努力滿足慾望的過程。
人本主義相信,我們始終在朝著某種令人滿足的個人狀態前進。噹噹前的需要被滿足後,我們就不再感到滿意,就會尋求更高的目標,這也就會促使人們努力向上,積極發展。卡爾·羅傑斯把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稱之為「發揮功能的人」
理想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生活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
發揮功能的人具有3個突出特點:
1、在路上,追逐積極體驗
發揮功能的人是行走在過程上而不是停留在目的地上,因此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對生活持開放的態度。他們不沉緬於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也不喜歡陷入熟悉的生活方式中,而更看重生活帶給他們的新鮮體驗。充分發揮功能的人試圖迎接生活的每時每刻,尋求新的體驗,而不是消極度日。
這樣就是說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始終對生活充滿著好奇心,他們不會長久的處於日復一日、如死水一般重複的生活中,他們追逐的是不斷獲得新的體驗、不斷獲得新的成長的過程中。
2、接納自己,相信自己的感受
充分發揮功能的人接納自己的缺點,相信自己的感受。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但並不會為之沮喪,他們只是尊重自己,努力朝著使他們更好的方向前進。
與之相對應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卻在培養否定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說,當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哭的時候,父母就喜歡說「有什麼好哭的」、「為了這點小事哭值得嗎?」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也無法接納自己的內在感受,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也會習慣性的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覺得這不是真實的自己。
3、更少的守規範和習俗的約束
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因為更加關注自己的感受,對於規範、習俗等不太在意,只要覺得對的事他們就會去做。這並不是說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也不遵守各種道德規則,只是相對來說,他們更明白自己的需要,知道應該做什麼。他們不會為了面子而委曲求全,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因此自我實現的人往往在著裝、生活方式等方面與一般人不同,這經常使得他們顯得格格不入。
而我們大部分的俗人被各種道德規則所束縛,為了各種人情世故面子奔波,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忽略了自己的真實目標,最終就成為一個普通的凡人了。
對於教育孩子的啟示
充分發揮功的人好像並不難:他們保持在路上的感覺,不斷的給自己帶來新的體驗,豐富自己的人生。為此,他們做到接納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缺點,也接受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同時,目標明確,忽略那些無關緊要的風俗習慣。
但是就是這麼簡單,我們現在卻往往都做不到。
我們忘記了一開始工作的激情,開始日復一日的混日子,成了工作中的老油條。
我們不敢接受真實的自己,別人要是說出自己缺點我們就會討厭他。有了悲傷痛苦的情緒,不是接受它,而是想方設法的逃避。
我們已經忘掉了初心,為了面子而硬撐,為了別人而活。
我們是不是都是這樣呢?
而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我們都成了一個個甘於平凡的凡人。
而我們這樣的父母也在培養這樣的孩子。
你是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讀書學習,讓孩子喪失了生活的激情?
你是不是天天貶低打擊孩子的缺點,排斥孩子的負面情緒?
你是不是為了面子逼著孩子唱歌跳舞?
這是我們所有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