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斷「搖花手」,媽媽哭笑不得:這模仿能力太強了

2021-03-04     兩口育兒

原標題:寶寶不斷「搖花手」,媽媽哭笑不得:這模仿能力太強了

不光是人類,其實自然界的大多數幼崽都沒有自理能力,因為生長就是一個從零到無限可能的過程。這也就意味著幼崽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一點一點去學習自己種族的技能,而他們用來學習的大多數方式就是——模仿。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則短視頻火了,視頻中的小寶寶一手扶著牆,另一隻手卻在晃來晃去,酷似那些精神小妹的「搖花手」。

媽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寶寶要做這個動作呢?思來想去,她終於找到了答案。

原來是前兩天家裡在拆裝家具的時候有擰螺絲這個動作,結果這個動作被小寶寶看到了,於是就出現了視頻中的那一幕。

媽媽頓時哭笑不得:這模仿能力也太強了吧!

無獨有偶,網上還有一個視頻是爸爸為了讓寶寶吃藥,故意裝出好吃的模樣。結果寶寶聚精會神地看了一會兒,果不其然地學起了爸爸的模樣,而媽媽也成功地把藥丸喂給寶寶吃下了。

在感嘆這對父母機智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寶寶們模仿地十分有靈性,不能說毫無關係,只能說一模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寶寶到底什麼時候才有模仿能力呢?

一般來說,寶寶在10/11個月以後就已經有模仿能力。這個時候,他們已經能夠模仿大人一些比較簡單的音節,比方說爸爸、媽媽、嘎嘎等。

而在動作上,他們也能夠跟隨父母做出招手、親吻等簡單指令的動作。再大一點的時候,寶寶能夠做的動作和學會的詞語也會更複雜一些。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和寶寶的視力、聽力以及大腦的發育情況是離不開的。

眾所周知,嬰兒在出生沒多久的時候視力非常差,基本上處於只能看個輪廓的狀態。而此時,他們全身的肌肉、骨骼也沒有發育完全,渾身軟趴趴的,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

這個時候,他們處於看不見、做不到的狀態。

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大腦也才剛剛開始發育,無法發出複雜的指令。

再加上他們的胃很小,吃了沒多久就餓了,這導致他們基本上除了睡就是吃,根本沒有能力去模仿大人的行為。

當他們長到10/11個月的時候,此時已經有站起來的能力了,有的甚至能夠在沒有大人幫助的前提下站起來。

除此之外,他們的視力也發育地比較完善,這個時候已經能分清楚誰是熟悉的人,誰是陌生人。而此時,通過不斷地鍛鍊和發育,他們的大腦也能夠發出一些指令。

當大人做了什麼動作吸引了寶寶的注意力時,他就會慢慢消化這個動作,然後通過大腦給出指令去完善這個動作。

實際上,寶寶在模仿的過程也是在不斷鍛鍊大腦功能的過程,模仿的難度不同,大腦得到的鍛鍊效果也各不相同。比方說手一抓一放這個動作就比較簡單。而類似於一些比較複雜的面部動作,可能就需要大腦發出更為複雜、精細的指令。

是以,家長完全可以趁著這個機會來鍛鍊寶寶的大腦和身體其他機能的協調能力。

具體怎麼做呢?

可以參考以下這幾個方法:

多和寶寶進行交流

這個階段的寶寶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就像一塊乾燥的海綿,正在不斷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父母作為他們最熟悉的人,無疑是幫助他們吸收的最好人選。

無論是寶爸還是寶媽多和寶寶說話,都能夠有效提高他的詞彙量,鍛鍊他的大腦發育。同時,這樣做也能夠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融洽!

有意識地增加動作的難度

在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先在寶寶面前做抓、拍氣球等這樣比較簡單的動作。隨著寶寶的成長,動作的難度可以逐漸加深。

比方說比較豐富的五官動作,亦或者是鍛鍊他去使用筷子等等,具體計劃應該根據寶寶的自身情況去制定。

避免在寶寶面前出現不良行為

上文中說到寶寶的模仿能力十分強大,因此,家長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避免讓寶寶學到一些不好的習慣。

尤其要記得不要在寶寶面前爆粗口、辱罵亦或者是經常表露出暴躁,甚至是暴力的一面。

此階段的寶寶處於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父母經常吵架,亦或者有一方經常在孩子面前表露不好的行為,那麼他在耳濡目染中很有可能也會染上惡習。

【結束語】:

最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於每個寶寶大腦以及身體發育的進度不同,所以他們學會模仿的時間也會有前有後。只要在大動作上並沒有滯後太多,家長都沒必要太過焦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upd_HcB9wjdwRpvqQ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