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再起!青島鄭州濟南西安,誰能坐穩北方經濟第三城?

2020-04-09   國民經略

文|凱風


南北分化。


近10年來,我國經濟重心持續南移,北方GDP占全國比重從高峰時期的45.8%回落到38.5%,眾多北方城市面臨一輪又一輪的擠水分。


有城市在崛起,有城市在衰落。區域格局迎來新一輪大洗牌,誰將脫穎而出?


01


北方區域經濟格局之變,從未如此之大。


40年前,北方撐起中國經濟半壁江山。1978年,北京、天津、瀋陽、大連、哈爾濱、青島躋身GDP十強,南方城市僅有上海、重慶、廣州、武漢四地入榜。


時過境遷。2019年,GDP十強城市裡,北方城市只剩下北京和天津,北京強勢依然,而天津已由巔峰時期的第3名滑落到第10名。



至於當初笑傲群城的東北經濟重鎮瀋陽、大連、哈爾濱早已落到25名開外,取而代之的是深圳、蘇州、杭州等新興城市。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經濟變遷,莫過於此。


不過,北方經濟並非集體沉淪。


一方面,北京仍舊獨一無二,對北方乃至全國經濟的統領之勢絲毫沒有衰減。


這不僅是出於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超然地位,北京同時還是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業、網際網路業、汽車製造業、文化創意產業均不容小覷。


另一方面,在東北城市尋求復興之際,以鄭州、濟南、西安為代表的強省會正在加速崛起,成為新的有生力量。


目前,鄭州GDP已破萬億,濟南、西安同時晉級「9000億俱樂部」,離萬億隻有一步之遙。


這些省會城市,正在成為區域產業和人口的集聚地,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強省會戰略的支撐之下,發展勢頭越來越猛。


02


這是2019年北方主要城市GDP排行:



可以看到,北京遙遙領先,天津、青島、鄭州其次,GDP均已突破1.1萬億,濟南、西安再其次,晉級「9000億俱樂部」,這些城市與其他城市拉開較大差距。


在西安之後,煙台、大連在7000億區間,唐山、瀋陽在6000億區間,長春、石家莊、哈爾濱在5000億區間,太原在4000億區間,其他城市則在4000億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10年,我國GDP從34萬億攀升到99萬億,增幅高達190%。


與全國對比,只有鄭州、西安、北京、蘭州等地跑贏全國增幅,其中鄭州十年增長251%,成為最大黑馬。


相比而言,天津、大連、唐山、瀋陽、石家莊、哈爾濱、呼和浩特GDP相比當初均未翻倍,遠遠跑輸全國平均水平。


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在於許多北方城市遭遇了持續擠水分。


這方面以天津、大連、哈爾濱為代表,其中大連早在2013年GDP就已突破7000億,6年之後的2019年GDP只有7001億,相當於原地踏步。


另一方面,由於產業轉型不暢,許多城市經濟連續幾年原地踏步。


一些城市高新產業不足,新經濟產業相對不發達,面對經濟新常態格局,經濟無法突破既有格局,發展陷入停滯。


03


北方第一城毫無疑問,作為第二城的天津雖然不乏被追趕的壓力,但短期內仍有一定領先優勢,競爭最激烈的當屬第三城。


從1978年到1999年,瀋陽、大連、青島是北方第三城的有力競爭者。


雖然瀋陽一直略勝一籌,但大連追趕勢頭迅猛,青島在90年代也一度提出 「學習大連、趕超大連」的口號,GDP總量迅速向兩地逼近。


從2000年開始,經濟格局為之一變,青島率先崛起,超越瀋陽、大連,從此坐穩北方經濟第三城。


隨著經濟產業變遷,青島對瀋陽、大連的領先優勢越來越大,青島2016年GDP首破萬億,而當時瀋陽、大連均還不到7000億。



時間到了2019年,新的「攪局者」出現了:鄭州。


早在2000年時,鄭州GDP還處於30名左右,GDP總量僅為青島的7成。即便到2009年,青島依舊領先鄭州1500億元。


然而,到了2019年,鄭州GDP達到11589.7億元,青島11741.31億元,鄭州與青島的差距從10年前的1500億元縮減到151億元,而瀋陽、大連仍在7000億區間徘徊。


這些年,鄭州經濟一路狂飆,先後趕超煙台、東莞、瀋陽、大連,直追青島,成為北方經濟第三城的新晉勢力之一。(參閱《十年翻三倍,這個二線省會逆襲上位》)


當然,這背後不無山東全省擠水分的因素,但與鄭州強勁的發展勢頭同樣息息相關。


如果鄭州能繼續保持既有的增長勢頭,未來超越青島、問津北方經濟第三城,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從綜合實力來看,青島仍舊領先一籌,但鄭州發展勢頭更猛。


圖表來源:北海居吧


青島勝在高新產業突出、外貿強勁、行政級別較高,有上合示範區等國家戰略支持。


鄭州則勝在區位優勢突出、人口優勢明顯、電子產業發展較快,且有國家中心城市、國家航運樞紐、中部崛起、產業轉移等國家戰略支撐。


未來誰能最終勝出,仍舊存在未知數。


04


事實上,在鄭州之後,濟南、西安的發展勢頭同樣強勁。


2019年,濟南GDP達到9443億,西安GDP達到9321億。只要經濟不出現失速,2020年GDP破萬億都不會有太多懸念。


正如《TOP20城市大洗牌》一文分析的,與濟南、西安一道,泉州、東莞、合肥、福州、南通都是萬億GDP俱樂部的後備軍,這些城市將在未來1-2年集體衝擊萬億俱樂部。



濟南、西安的狂飆突進,除了各自經濟產業的提升之外,與強省會戰略不無關係,當然也不離開行政區劃的大整合。


2017年,西安正式代管西咸新區,2019年,濟南正式合併萊蕪,從而揭開了城市擴圍的序幕。


這兩城都是副省級城市,不過西安已經正式晉級國家中心城市,濟南則在積極爭取建設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


西安是陝西唯一的核心城市,而濟南在省內還面臨青島、煙台等城市的資源競爭,想要打造強省會、爭奪國家中心城市,無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同為二線省會,濟南與西安的支柱產業大相逕庭。濟南以軟體信息服務業、裝備製造、金融業為支柱產業,西安則以電子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業、文旅等為支柱產業。


這兩個城市發展後勁充足,未來有望成為北方第三城新的競逐者。


05


北方經濟怎麼了?


正如《中國經濟差距不在東西,而在南北》一文所總結,北方經濟最大的問題在於產業結構。


南方偏製造業和高新產業,而北方多是資源型產業。從東北到西北,從遼寧到山西再到新疆,北方的煤炭、石油、鐵礦石等資源豐富,由此帶動重工業的全面崛起。


在改革開放之前,北方經濟之所以舉足輕重,就在於資源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但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尤其隨著中國加入WTO,製造業、網際網路、新經濟先後成為主導產業,沿海城市隨之崛起,北方城市卻陷入資源枯竭的尷尬。


從2008年到2011年,全國先後確定三批共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其中北方地區占了2/3以上,東北地區又占了北方地區的一半。

同時,個別北方城市官本位思維相對嚴重,營商環境有待提升,難以像南方地區一樣對外來投資形成源源不斷的吸引力,這又進一步限制了北方地區的產業轉型。


近幾年來,情況有所改觀,北方地區開始向高科技產業和新經濟產業轉型。


鄭州藉助富士康迅速布局了電子信息產業,濟南則在浪潮信息等龍頭的支撐下進一步擴展軟體服務業,西安先後引進華為、中興、比亞迪、三星等高新科技企業,就連位居東北的瀋陽也與阿里、騰訊、恆大等建立投資聯繫……


與此同時,國家戰略開始向北方地區傾斜。


鄭州、西安先後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一帶一路」覆蓋北方多個城市,「黃河流域經濟帶」規劃已經箭在弦上,振興東北在「十四五」時期也將迎來戰略性舉措……


有規劃,有投入,有政策傾斜,關鍵就看誰能把握這一輪機遇,誰就能最終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