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門紅,17年前的一句話

2019-07-24     丁大衛金融

昨天科創板旗開得勝,是個大紅大紫的日子,然而對我這個從中國金融市場起步的第一天就投入大量心血的人卻高興不起來,反而勾起我17年前的預測和擔憂。

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讚美之聲無處不在。我這個人崇尚科學,對我說的每句話的客觀性、前瞻性、準確性終生負責,喜歡在美中找不足,希望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為此,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整個歷程中,曾向國家提出過很多有益建議。如1993年加強宏觀調控,整頓金融秩序,規範期貨市場。期貨交易所的數量由當時的60多家國家級變為現在的4、5家;1993年建議將XX證券交易所的名稱改為XX股票交易所及其英文名稱XX Securities Exchange改為XX Stock Exchange。後來英文改對了,中文因大家已經叫習慣了就沒改;1997年警示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1999年建議成立國務院金融風險監控小組;2000年初多次指出網絡泡沫即將崩盤;2000年建議將「二板市場」更名為「創業板」;2000年11月建議將B股市場對內開放,2001年2月B股正式對內開放;2005年撰文「美國赤字加劇的中國問題」,不僅嚴重影響雙邊而且影響全世界;2007年警示並建議如何應對將要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2014-2015年建議如何防範股災並治理金融亂象等等。

非常遺憾的是,17年前我預測的,我擔憂的都已變為現實。17年前我都預測了,擔憂了什麼呢?我預測,我擔憂的就是「壞就壞在以新代舊」這句話。詳見下面的圖文。

文中我指出,中國是個大國,中國的問題向來不是數量問題,而是質量問題,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也在於此。先說句題外話,中國的大學和科學家很多,但國際一流的卻很少,這也是質量問題。

言歸正傳,1990末上海和深圳分別推出了股票交易所。很多人甚至全國人民給予厚望,希望它們能夠吸取國際上成功交易所的經驗,少走彎路,發揮後發優勢,後來者居上。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近三十年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更重要的是,我們並沒有好好反思,總結經驗,想盡一切辦法把股市辦的像個股市,反而是在不斷地「以新代舊」。這似乎已經成了「解套」的套路。

按先後順序,除上海、深圳的主板外,1990末我們推出了STAQ系統,全稱為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這個更像是效仿納斯達克,因為都是基於計算機網絡進行的有價證券交易的綜合性場外交易市場。接下來,NET交易系統登場。它是由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簡稱中證交)設計。利用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的衛星數據通訊網絡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為證券市場提供證券的集中交易及報價、清算、交割、登記、託管、諮詢等服務。

1998年,由於地區證券櫃檯交易泛濫,國家決定整頓場外非法交易市場,STAQ系統和NET系統也在其中。1999年9月,STAQ系統與NET系統停止交易。2001年5月25日,根據證監會意見,中國證券業協會決定選擇部分證券公司試點開展原STAQ、NET系統流通股轉讓業務,三板市場由此登上歷史舞台。

此後、我們又推出了創業板、中小板、新三板,還有什麼四版、Q板、S板等等。這還不包括許多城市的產權交易所。我說話比較直,我覺得這有點像瞎胡來。我說的不算,關鍵是問問參與投資的廣大股民。據說他們早已欲哭無淚,談股色變,連韭菜都不敢吃了。

一個人小學考試不及格沒畢業,然後想去中學好好學,結果還是不及格沒畢業,結果他還想到大學好好學,結果,我不說,你已經知道了。你說世上存在這樣的邏輯嗎?你說他最終能「解套」嗎?

同樣,你認為這樣的事情能在股票市場逆襲嗎?有這種可能性嗎?股票市場不應這麼搞,一個做不好,就再推出一個新的,以新代舊,但問題依然存在,本質沒變。早晚有一天是推不動的。

其實,我們不需要這麼多交易所。90年初我國有60多家國家級期貨交易所,多不一定好,甚至是絕對的不好。股票交易所不要說多了,哪怕只有兩個,甚至一個響噹噹的股市,不僅能圈錢,而且能讓廣大股民投有所報就是巨大成功。

股市是資本市場的核心,資本市場是金融市場的核心,金融是現代經濟乃至現代社會的核心和血液。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把金融搞上去,因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流的金融人才、體系和市場,是成不了一流的經濟體。

最後,衷心祝願科創板不僅僅是開門紅而且能芝麻開花節節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ffLJ2wBmyVoG_1ZfY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