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收穫福報的前提,是照顧好自己的良知和信仰

2020-03-18     國學書舍

莊子:人生避禍就福的前提,是富養人性的良知和信仰。

對人生來說,不要誇大物質對於人生的作用,外在的物質名位給人生帶來的快樂,只是一種空虛的麻木,它對於感官產生刺激之後,只是讓自己的感官得到了短暫的滿足,但是人生真正的舒適,則是來源於內心。

外在的感官獲得滿足之後,只會產生更多的空虛,當內心感到富足的時候,人生才能真正的無憂無慮。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飢不寒之憂為更甚。

人們只知道有了名位地位之後是一種快樂,殊不知那種沒有名聲地位牽累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人們只知道吃不飽,穿不暖而令人憂愁,孰不知那些沒有饑寒之苦的人,精神上的空虛憂愁更為痛苦。

精神上的滿足是自己的天性,而感官上的滿足,只是物質給自己帶來的短暫愉悅。

我們應該富養的是自己的靈魂,而非自己的外在感官,就好像在生活中,很多人拿著手機刷視頻也會特別開心,但是和這種開心相伴而來的,是一種空虛。而一個喜歡寫字讀書的人,在他快樂之餘,更多的則是充實,因為精神的喂養永遠大於外在的滿足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和子桑雽說:「我兩次被魯國驅逐,在宋國遭受屈辱,被衛國禁止居留,在商周又陷入困境,圍困於陳蔡兩國之處,我受到這樣的災難,親朋好友遠離,弟子離散,這是為什麼?」

子桑雽說:「你沒有聽過假國人逃亡的事情嗎?林回捨棄千金玉璧,背著小孩逃走,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呢,小孩的價值少,而且也是負累,千金的價值多,為什麼還背著小孩逃走呢?』

林回就說『和玉壁是利的關係,和小孩則是天性的關係,以利結合的,受到窮困禍害就會互相嫌棄,天性相關的,遇到窮困禍害的時候就會互相關照,況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泊而相親,小人親密易斷交,那些無緣無故走在一起的人,也會無緣無故的分離。」

這是莊子虛構的一個故事,說明的道理就是人以利相交,則會因為外在的變動而消失,而與天性相交,關係則會越「變」越濃。

好像人生追求的名利地位一樣,外在的名利地位只是暫時存留於人生的外物,一旦你的人生出現了變化,這一些名利地位便隨即消失,而那些因名利地位與你相交的人,朋友,你的仰慕者等等,也會隨著你的名利消失而一同離散。

這就是因利相交給自己帶來的結局,而反之,一個人持守的精神財富,包括他的善良,良知,修養,信仰等等,不管外在的名利如何存在,不管人生如何變化,這一些信仰和良知都會在他的人生中發光發熱,散發本該具備的能量,為他的人生帶來福報。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好像孔子被圍困於陳蔡兩國之間,這對於孔子來說一定是人生的低谷,當人生低谷出現的時候,人生所存在的那些名利地位,外在的物質,只會因為災禍而逐漸減少。

但是相反,你所信仰的那些良知,人生良好的修養和品德,卻會在你身處低谷的時候給予你力量,使你度過難關。

在低谷的時候想要渡過難關,除了會損失自己的外在名利,消耗自己的外在物質之外,更需要強大的內心來支撐自己在低谷中生存,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所以我們更應該明白,在自己面臨低谷之前,要學會修養自己的善良和良知,不僅是對於靈魂的喂養,更是給未來的人生奠定好的基礎和強大的後盾。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的不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而追求內心的品德修養,才是真正應該信奉的真理。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社會,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FiQA3EBrZ4kL1VimH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