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常道不失,條件便決定了因果

2020-07-18     國學書舍

原標題:《孫子兵法》:常道不失,條件便決定了因果

一、

有一句話叫: 運氣是成功者的謙辭,是失敗者的藉口

當你問一個人為什麼成功的時候,他總會謙虛的說:「因為我運氣好」,你問一個人為什麼失敗的時候,他也會說:「因為我運氣不好。」

這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而這個現象恰巧也說明了「運勢」在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雖然運氣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物體,但是不可否認,很多人都認可運氣對人生的作用。

但是,如果一個人盲目的相信運氣,將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運氣這個虛無的狀態上,那麼他的一生都難以有好的運氣。

真正有好的運氣的人,是能將精力放在看得見的條件上,更看重因果, 因為運氣是跟著「條件」存在的

《圍爐夜話》之中說: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命運雖有定數,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情合理,運數也不會違背理數;凡事應該防止意外,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再多的變化也能防禦。

「運勢」虛無縹緲,但是只要自己做的事情合乎常道,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條件,那麼運勢自然也就出現了。

世間之事都是依理而行,只不過有的顯而易見,有的隱晦不明,存在於不易察覺的層面,而智者,正是因為看透了世人看不透的這一面。

在《了凡四訓》之中,了凡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凡是向上天祈禱能安身立命的人,都必須以沒有妄念之心來感應。

「天」在人的心裡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都認為自己敬畏的神佛存在於天上,「天」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很多人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說:「向『天』去祈福」。

祈福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祈福並不能改變事情的根本,如果簡單的祈福就能達到目的,那人也不用做事了,直接去祈福,所以除了祈福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保證自己心無妄念,行為符合正道,這才是達到目的的有效方式。

有這樣一句話,叫: 心誠則靈

為什麼說心誠則靈,因為當你心誠的時候,你由心所出發的念頭,包括你所做的所有舉止,都是在向著這一個目標去出發的,當心念空靈,言行舉止純粹的時候,又怎麼能不達到目的呢。

所以,運氣是存在的,但是也是虛無的,「虛無」就是因為它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狀態中,而「存在」,就是因為它有根,這個根就是「道」。

而內心純粹,能夠充分塑造條件,這就符合了道。

二、

《孫子兵法》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 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做到事先了解敵情,不能用占卜的迷信鬼神的方法取得,不能靠對同類事物的類比推理來獲得,不能用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位置做驗證,而一定要取之於人,從了解敵情的人那裡獲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不能直接主導命運、運氣的層面,但是他卻可以從「人」的條件儘可能的去努力。

就像作戰一樣,在古代很多人過度迷信鬼神,甚至把一個國家或者一場戰爭的命運都寄托在關於鬼神的占卜上,而孫武就告誡說: 不要過度迷信鬼神,不可『象於事』,不要執著於以往的死板教條,更不要受狹隘經驗的束縛,是客觀的審視條件。

因為像命運、運氣之類的物體,看似虛無實則存在,也是以「道」為根所存在的狀態,而「道」就是客觀條件,當你能夠將眼光放在看得見的條件上,注重因果的時候,運氣自然就存在了。

「常道」的力量,在 道家思想中起源於無為,而在儒家思想中起源於中庸,在佛家思想中起源於空心。

就像 《道德經》之中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玄德深不可測,遠不可及呀,和萬物一起復歸於道的質樸,才能及大地順乎自然。

當你遵循大道,做到敦厚樸實,讓所有的行為都符合道的準則時,那麼你想要的東西自然也就出現了。

所以,運氣並不是憑空出現的東西,那些合乎道的行為和信念,才是塑造運氣的根源。

我們可以用三個人來比喻這件事情:第一個是你,第二個人叫「條件」,也就是過程的意思,第三個人叫「結果」。

「運氣」這個東西被「條件」這個人揣在身上了,你只要找到「條件」這個人,把他伺候舒服了,他就會把運氣給你,這樣就可以找到結果。

現在很多年輕人總在抱怨:「我就是懷才不遇,如果有貴人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能飛黃騰達了。」

這個概念其實也是錯的,一個人並不是因為找到貴人之後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而是因為你具備了才能之後,機會才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所以萬事由條件決定因果,使自己常道不失,運氣自然存在。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naOYXMBd4Bm1__YrT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