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姥姥分享,給女兒看娃千萬別伸手要錢,女婿的話像「軟刀子」

2020-03-14     龍寶育兒

導語:帶孩子和工作掙錢哪個更重要?如果家裡有人幫忙,年輕的父母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無奈之舉,也從心裡覺得,看孩子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所以,奶奶或者姥姥,成為了最佳人選。

如果是爸爸選擇,肯定是覺得奶奶帶孩子比較好,畢竟是親媽,不用搭人情,奶奶帶孫輩也是天經地義。如果是媽媽選,自然就選姥姥了,省心加暖心,親媽跟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較接近,不會出現婆媳矛盾,大後方會更加穩定,所以如今,越來越多的姥姥,加入了帶娃的大軍中。

姥姥帶娃,卻帶出了心酸

姥姥帶娃成了普遍現象後,大部分的家庭都其樂融融,孩子健康地成長,家庭也相對和睦,但也有家庭只是老人在勉力維持,她心裡的苦,女兒看不懂,女婿不在意,老人滿腹的委屈,無從訴說。

姥姥帶孩子,女婿回家就躺沙發上玩手機

56歲的李姥姥退休後,給女兒帶孩子,她比較勤快,早晨六點多起床,給女兒女婿把早餐做好,送他們上班後,寶寶也醒了,弄好輔食,收拾完家務,就推著外孫去買菜,中午大人們不回來,李姥姥就隨便對付一口,跟孩子一起睡個午覺,接著就開始準備晚餐,一直忙活到晚上十點多,寶寶睡了,她才能拿出手機給老伴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女兒女婿對李姥姥的付出非常滿意,回家就有熱乎飯,家裡一塵不染,孩子的小衣服都洗了,家裡真沒什麼需要乾的了,時間長了,小兩口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女兒還好,知道帶帶孩子,女婿呢,進門吃完飯就躺在沙發上看手機,啥都不幹,李姥姥看在眼裡,委屈在心裡,覺得自己成了女兒家的免費保姆,女婿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有時候還會覺得是自己霸占了奶奶的位置,對自己的態度還變得很奇怪。

姥姥伸手要錢,女婿的話像「軟刀子」

63歲的蔡姥姥,給女兒看完大寶看二寶,在女兒家裡足足五年了,一開始,蔡姥姥體諒小兩口日子過得緊巴,就用自己的退休金補貼,買菜就不用提了,一天好幾十塊,後來孩子的衣服,奶粉,尿不濕,有時候也是蔡姥姥花錢,一個月下來,退休金基本上啥都不剩。

後來女婿的收入提高了,蔡姥姥就尋思著給女婿說這件事,但女婿一聽丈母娘一個月要兩千塊,臉上立馬就不高興了,沉默一會對蔡姥姥說,媽,我如果按月給你錢,那不就把你當保姆了嗎?人家保姆乾的活可比你多多了,我哪能這麼用您老人家呢?我媽還在老家呢,給她打電話的時候還總是念叨著想孩子,不如您兩姐妹商量一下,輪流過來看孩子唄。

蔡姥姥聽完女婿的話,想了一個晚上,心酸得不得了,女婿的話就像是軟刀子,句句扎心,算了吧,自己還是回家吧,自己的付出女婿不感恩,也別讓女兒為難,讓孩子奶奶來看孩子吧,也該讓親家來感受一下了。

老人帶娃,到底該不該自掏腰包?

老人給兒女看孩子,是給年輕人減輕負擔,其中包括體力,也包括財力,很多老人對孩子花錢根本不在乎,兒女家缺什麼了,老人也總是自掏腰包,讓他們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但老人的這種自願花錢的行為到底應不應該呢?很多人的觀點也是見仁見智。

有的人覺得年輕人不應該讓老人花錢,她能來看孩子就已經是最大的付出了,年輕人應該知道感恩,逢年過節的時候,應該給老人表示表示,平時該花的錢,也要給老人準備足,不要讓老人自掏腰包,畢竟老人的錢是留著養老的,年輕人不該花。

也有一種觀點,覺得年輕人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還要還房貸,車貸,孩子的花銷也不小,老人能幫襯就得幫襯,將來老人沒有能力了,年輕人再花錢也不遲,老人的錢遲早要留給兒女,早一點花和晚一點花,老人也不會計較。

但個人比較傾向於這種觀點,老人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奉獻,但如果老人明確表示了資金的緊張,年輕人應該給予補助,但也不要有雇保姆的心態,以免寒了老人的心。

老人看孩子,年輕人要做到哪幾點?

1、對老人感恩和包容

老人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來帶娃,都是給兒女減輕負擔,對此都要心存感激,對老人要多多理解和包容,有什麼問題要委婉地溝通,對一些生活習慣,也要表示適當的尊重,最好先磨合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讓老人過來帶孩子。

2、跟老人事先溝通好

老人來帶孩子,年輕人考慮得要更多,老人的育兒經驗,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以及金錢等,都要跟老人溝通好,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適合帶孩子,不然來了之後再解決問題,不僅傷了老人的心,也會引發家庭矛盾。

您覺得姥姥來看帶孩子,應該給女兒女婿要錢花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908AXEBfwtFQPkd_u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