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術和產量有直接關係,你學會插秧嗎?這裡可以幫到您

2019-07-28   一航聊三農

一航和大家說了這麼多水稻種植的內容了,看到大家對水稻插秧技術比較有興趣,今天一航就來給大家來說說插秧的技巧和相關內容。

一、稀植的原則

實踐證明,在同樣條件下,在相同面積內,每穴內的苗數相同,穴數不同,在前期由於植株矮小,每株生長時互相干擾也小,單位面積的植株生長量大致與單位面積上的穴數多少成正比。隨著稻株的生長發育,越是密,植株間的干擾越大,單株的生長量受到抑制。密度再增加,由於單株生長量和乾物重的減少,單位面積乾物重趨於一定。也就是說,植株在充分利用各種栽培密度下的每株所占的空間進行生長時,單位面積的乾物質產量與栽培密度大小無關而為一定值。這就是「最終產量一定法則」。當然在過稀的情況下,即生長不受四周干擾,植株可以自由生長,每株的生長量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植株數增加,產量增加。在過密的極端條件下,植株生長不正常,此法則也不能成立。所以,除了極稀極密的情況外,「最終產量一定法則」都適用。「最終產量一定法則」適用範圍內的最稀點,就是早育稀植的最佳密度。

根據「最終產量一定法則」,經大量生產實踐調查,旱秧本田稀植的生長指標可概述為:插秧後分集盛期之前穴與穴之間根不互相穿插,生育後期葉不封行(順壟向可以看到2米遠的水面),成熟期穗搭滿行。插秧後穴與穴之間根不互相穿插,這樣有利於發棵、壯棵和出生更多的分櫱。生育後期葉不封行,葉面積指數7左右,穀草比為1;1左右。這樣植株所有的葉片都能得到較充足的光照,能提高結實率,降低空稈率。一株水稻一般有3~4片功能葉,這些葉片製造的有機物供應一個穗,密度過大,葉片互相遮蔽,被遮蔽的葉片因光照不足,空枇率增加,草的比例增大,谷的比例下降。同時,密度過大,葉片互相爭光,植株細而高,易倒伏,還因株間通風透光性差,濕度大,易感染各種病害。收穫期糖搭滿行,就說明不稀,是高產長相。

二、插秧規格

採用習慣的6寸或7寸的窄行距插秧規格,由於本田過早封壟鬱閉,受光不好,不利奪高產。根據旱育秧的生理生態特點,插秧方式應採取「擴行、保墩、減株」的方法,以利平穩促進,提高光合效率,奪取高產。插秧規格與秧苗素質、葉齡、肥力條件有關,徒長苗與矮壯苗、長齡苗與短齡苗插秧密度不一樣,秧齡小,栽後營養生長期長,相應的有效分櫱期也長,應該稀植,而秧齡大,栽後營養生長期短,有效分璨期也短,相對地應該密植。具體規格為:

(1)早育中秧鏟秧早載肥力條件較好:行距30厘米(9寸)*穴距13.3厘米(4寸),每畝插1.67萬穴,每穴3苗,每畝5萬基本苗。肥力條件較差:行距30厘米(9寸)*穴距10厘米(3寸),每畝2.2萬穴,每穴3~4株,每畝7.7萬基本苗。

(2)早有稀播長齡帶集大苗晚栽肥力條件較好:行距30厘米(9寸)*穴距10厘米(3寸),每畝插2.2萬穴,每穴插4~5株,每畝基本苗10萬左右。肥力條件較差:行距27厘米(8寸)*穴距10厘米(3寸),每畝插2.5萬穴,每穴插4~5株,每畝基本苗11萬左右。

總之,在正常條件下,旱育苗稀植行距30厘米,穴距13.2厘米,每穴2~3棵苗,通風透光好,株間濕度小,可減輕病害特別是稻瘟病的危害,並能培養合理的株型,達到前期根不穿插,後期葉不封行,收穫時穗措滿行,從而獲得高產。但在晚栽,肥力不足和秧苗素質較差的不良條件下,為保證得到足夠的莖數,可適當增大插秧密度,但以增穴為主,不應過多地增加每穴株數。經驗證明,在相同面積上,苗數相同,穴數不同時,多穴比少穴的更有利於增加莖數。

三、插秧技術要求

在翻地、施肥、靶地、平地的基礎上,插秧要求做到以下幾方面。

1.適時早播

寒地或暖地早稻秧苗三葉一心時開始插秧,要適時早插。暖地麥茬稻秧苗四葉一心時插秧最好,邊收麥,邊放水整地,邊插秧,要搶時插秧,插秧越早越好,早插早管促早發。

2.鏟秧、帶土插秧

用平杴鏟秧、帶土2厘米厚插秧,這樣既可將肥沃的床土帶到本田,又不傷秧苗所帶分集,不倒秧,插後返青快,生根、分囊發生早,植株生長旺盛,早生快發。鏟秧前一天傍晚要充分向秧床內澆水,使床土鬆軟,以利鏟秧。

3.防止秧苗萎蔫和機械損傷萎蔣對秧苗的分集原基影響很大,因此,鏟秧後儘可能在4小時內插完,最好隨鏟隨栽。另外,要防止機械傷苗。

4.淺插

插秧要求插深2厘米,必須注意主莖葉的第一片葉要露出地面。淺插生長點容易感受到晝夜溫差變化,促進分櫱,增加穗數。插秧過深,對秧損傷大,使分集節埋在土中,影響分櫱,會形成兩段根,分集發生晚,發生少,櫱位高,成穗率低,從而影響產量。淺插秧的感覺就像往水裡放秧一樣。插秧時應儘量多帶些土插,決不能用水洗秧。

5.拉線插秧

順壟向拉線插秧,做到行穴整齊,秧苗直立,不傷根,不窩根。

6.補苗

返青後要馬上逐行檢查,如有死秧,要及時補苗。對插秧剩下的秧苗要注意澆水、追肥,留作補苗。

不知道大家對今天插秧技術有什麼疑問呢?有什麼問題可以在留言區一起討論,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