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的時候,如果他有這兩種反應,家長要立刻停止

2019-07-30     幼師吉米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都認為孩子要打才能成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用棍棒的方式讓孩子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其實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畢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成長,但是如果打多了或者打過分了,那麼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可能會適得其反。

如果在打孩子的時候,你看到孩子有這些反應就一定要停下來。

孩子在被打時,待在原地不動也不反抗,這個時候家長就得住手了。

記得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孩子:

他上小學四年級,成績一直在班上墊底,也不愛學習,上課的時候經常都做些小動作,還總是欺騙自己的父母,說自己的作業完成了,他的這種小聰明自然在父母的威逼下無所遁形,所以他經常會被父母打。

在最開始的時候,他的媽媽經常抓著他打,但是他都會反抗會哭喊,但是到後來他就放棄了掙扎,開始任由父母打鬧,他也不會反手。其實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了。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或許在孩子的心裡他會想:反正我做什麼都是錯的,經常被打也就習慣了,反正自己做的怎麼樣都不會有人去真正的關心。其實這時他的心裡已經種下了一個非常不健康的種子,這樣非常不利於他的成長。

父母打孩子肯定是希望孩子會變得更好,但是如果打多了反而就會適得其反,「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孩子的打罵一定要適度。切不可在孩子犯了一丁點錯誤的時候都要被打被責怪,而是更多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溫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給與孩子更多的關愛,用愛去感化他們,引導他們,讓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長。

如果孩子被打時和家長對著干,且眼神充滿了恨意,這個時候家長就要住手了。

小區有個小孩,他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也見不了幾次,他缺乏父母的關愛,缺乏家長的關愛,變得叛逆變得調皮搗蛋,他還偷偷的偷家裡的錢。這件事被發現了後,他的爺爺拿起掃帚毫無保留地就打了他,可是孩子並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是嘴裡還罵罵咧咧與爺爺對著干,甚至拿起了工具還手。其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並不少見。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尤其是一些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他們更有這種反抗的精神,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難道真的就是孩子一方的錯誤嗎?或許家長也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孩子或許有錯,但是家長只會對他非打即罵,不跟他交流,不與他溝通,他的心裡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怨恨,而不是對自己錯誤的反思。如果這種怨恨達到了一定境界無法排除的話,那麼一定會爆發並造成一些悲劇的結果,家長的做法是用正確的方法和孩子溝通,並引導孩子。

那麼孩子既然不能打,家長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更好的教育他們呢?

首先要和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溝通。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認為與孩子的溝通就是浪費時間,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是不能理解家長的,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懂得很多,正是這種家長的自以為是的認知,所以才導致了孩子那樣暴虐的脾氣和叛逆的性格。

其次,家長要控制自己不能隨意發脾氣。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時都會大發雷霆,一直直言孩子的錯誤,其實這不是正確的做法。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家長就像是一隻畫筆,你給他描繪什麼樣的顏色它就會是什麼樣的。家長完全可以靜下心來,從孩子的角度去認識,去理解和思考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犯錯了,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幫助他找到原因並改正,而不是一味的發脾氣去打孩子。

最後,家長可以向照孩子的一些朋友、老師、同學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存在,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學會因材施教。首先你就得深刻的去了解孩子是什麼樣的心理,是什麼樣的狀態,或許他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深刻的去了解孩子,然後像朋友一樣跟孩子溝通交流,或許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出現了上述的反應,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要等到結果已經很嚴重的時候再去挽回,這個時候就遲了。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外在的,比如說成績,是否優秀,或者平時的表現,家長要做的是要去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問題,讓孩子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有一個優異的外債,更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內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wGsWGwBUcHTFCnf55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