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加入我的家庭教育客廳圈子,一起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種教養方式,離毀你的孩子很近了!
現在的家長都有文化知識,視野開闊,在教子方面有著自己的理念與心得。有的模仿歐美的素質教育,崇尚自由與個性,但在沒有真正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很可能將放縱當自由,把任性當個性,容易缺乏社會規則感。
我見過很多有一定規則感的孩子,但也有個別孩子越來越沒有規則感了,可能在他們的心裡覺得不遵守規則,或挑戰規則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產生這種心理其實跟家庭環境密切相關。
有一次,我在外地旅遊,在一家酒店大堂里看見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腳踏滑板車旁若無人地在那裡滑來滑去,管理員上前勸告,也無濟於事,一旁的家長也不嚴厲制止。而在我們自助餐吃到一半時,邊上的幾個孩子坐不住了,開始在並不寬敞的餐廳里追逐打鬧,還將餐廳里的冰塊拿來玩耍,嚴重影響別的客人就餐,這些孩子也完全不聽家長的勸告。當然,家長也沒有採取很強硬的阻止措施。
在公眾場合里服從管理,不大聲喧譁,不妨礙他人是最基本的社會規則,但有些家長和孩子卻熟視無睹,把率性當個性,覺得這樣不受約束就是聰明與靈活的表現,而覺得遵守規則的人太死板,一點也不好玩。大家經常會帶孩子出去玩,幫孩子拍照,各種不文明的舉動也層出不窮,有些家長甚至帶頭攀爬樹木、雕塑,還有插隊、亂扔垃圾等,家長沒有以身作則,孩子自然也有樣學樣了。
其實,遵守社會基本規則是最基本的素質,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的話,那社會豈不是亂套了?培養孩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是為了將來孩子最起碼不給社會、他人添麻煩。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這是孩子頑皮的天性,這是孩子純真的表現,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寬容。正因為孩子是天真無邪,是一張白紙,最基本的是非觀念,最起碼的社會禮儀和最簡單的自我約束力等,需要父母們一點一滴地教會他們。
而且真正意義的個性與自由是建立在遵守社會規則感上的思維的創造力與思想的自由,是由內而外的個性與自由,而不是表面行為上的率性與奔放。
服從集體、團隊合作、遵守公共場合的基本要求、遵守紀律、尊重生命和他人、自我約束、平等交流、合理控制情緒等,就是最基本的社會規則感。無論對人或對事,在沒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會容忍散漫無禮。言論自由,也要在沒有歧視和對他人人身及情感沒有傷害的前提下。其實這種教養,教導的是一種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對自律和公眾責任感的培養。而這種能力就是從耳濡目染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里逐漸學到的。
其實歐美國家的家庭教育並不像我們的想像中的那種自由和崇尚個性,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有規則感的,比如他們提倡給孩子進行冥想訓練,教他們靜坐和靜思,提高反思能力等。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地方,把放縱當自由,把任性當個性都不是素質教育。這個教養方式不改毀孩子,等孩子長大就追悔莫及了!
我是動歷盒袁老師,動歷盒創始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兒童正念教育、原創育兒工具和學習單推行者,從事過十多年的家庭教育輔導、兒童培訓和心理諮詢工作,擁有家庭教育類版權245項,專注於3-12歲孩子的家庭教育,致力於將家庭教育方法圖表化、工具化。歡迎關注,一起探討!點擊下方【了解更多】,進入我原創育兒產品小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