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京大屠殺公祭日。
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攻陷南京,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慘絕人寰的屠殺。
「忘記歷史的人將重蹈歷史覆轍,只有吸取歷史教訓,才能有未來的和平。」
很多電影作品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達來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記錄和思考。
也許看這些電影,能幫助我們反思「戰爭」的意義在哪裡,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昨天的歷史。
小谷在這裡給大家今天推薦幾部關於那段歷史的電影。
01
《金陵十三釵》
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
故事的背景是日軍入侵南京。
一群妓女,
女學生,
傷兵,
因為一場慘痛的戰爭,被外籍神職人員收留在相對於安全的教堂。
剛開始教堂還是一個安全區,但是日軍也沒放過搜查這個「安全」的教堂。
日軍闖入了教堂看中了裡面女學生,少女豆蔻在被日軍凌辱以後,慘痛的殺害。
最後13個妓女決定代替女學生去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
和小說里一樣,除了玉墨之外,其他的12個女子都慘遭凌辱後殺害。
和小說一樣,電影也是以姨媽書娟的視角描寫這個故事。
不過在小說里玉墨多年以後,在國際審判法庭上出庭作證,她已經整容成另一個樣子,可能也不叫玉墨了。
張藝謀導演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他的拍攝不是帶著所謂的使命感拍攝的——「如果拍一個歷史題材的電影,立即變成民族間狹隘的仇恨,這個電影是不對的。全世界拍那麼多電影,你看美國拍了多少納粹恐怖片,他是讓你恨德國人嗎?恐怕不會那麼狹隘。都是歷史的故事,今天都是要在戰爭和災難等等題材中去提煉和觀照人性。
戰爭或者災難背景下人性的光輝,這是我們最要看的。人性的光輝是什麼?歌苓、劉恆都說過,是愛,是善。這話一點都不大,在哪裡拍都是這樣。要不然,我們就把這個電影看得太狹隘了。我們不要做狹隘的民族主義者。」
小谷個人還是很喜歡這個電影的,很多電影在拍同類題材的時候,習慣拍成悲壯的正劇,這部電影沒有。
本片的英文名叫The Flowers of War ,片子裡所有的角色都在闡釋人性、愛、救贖,在這同時又在揭示戰爭的殘酷和當時那個慘痛的南京城。
02
這部電影可能不是要教會人們憎恨,這也許是一部叫你永遠要記住那段歷史一部電影。
1937年南京陷落以後,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大部分官員棄城逃亡。
留下來的軍人陸劍雄協同戰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但最後還是寡不敵眾,慘遭殺害。
(影片最後沒有留下這個砍頭的鏡頭。)
安全區里金陵書院的老師姜淑雲。
竭盡全力去幫助更多人婦女兒童進安全區,但是也沒能阻止日本侵略者在這裡糟蹋婦女。
拉貝的秘書唐先生,做了漢奸,不知道出賣了多少人。
他本來可以跟著拉貝活著走出南京。
日軍把他的女兒摔死了。
直到女兒死了,他發現自己犯下了多大的罪,他跑回去換了一個人活著。
被槍殺之前,他對一個長官說:「你曉得吧,我的太太又懷孕啦!」
舞女小江:
她沒有戰鬥的能力,在面對淪陷的城池,放棄抵抗的男人們的時候。
她只能屈辱的去奉獻自己的身體。
到了死亡的時候,雪白的肉體,互相壓著,像牲口一樣被平板車拉走。
卑微可憐,令人心碎。
最後這個電影其實當時很具爭議的就是導演塑造了一個日本兵角川的角色。
他對本國的慰安婦產生感情,和姜老師產生聯繫,但依舊參與了戰爭。
最後在戰爭中崩潰。
他是被戰爭裹挾到中國戰場的,但小谷認為他依舊是個戰犯,頂多就是有人性的戰犯。
能從電影中,看到參加這場戰爭里日本軍人的膽怯和被戰爭扭曲者的人性。
這不是那種手撕鬼子神劇,算得上是一部反思戰爭,反對戰爭的電影。
03
影片《拉貝日記》也是根據當時真實的拉貝的日記改編的。
德國人約翰·拉貝是一個納粹黨,但是他在1937-1938年期間用一個西方人的視角,真實地記錄了南京大屠殺的過程。
同時他也利用他納粹的身份保護了很多普通百姓,在日軍強壓下,將受難者收留在「安全區」里。
拉貝有點像另一版的辛德勒。
影片里最令小谷內心很複雜的一幕就是,為了保護難民躲過日軍的轟炸,拉貝讓難民躲在納粹旗下。
「總有人以納粹之名行天使之事,就像有人以上帝之名行魔鬼之事」。
最後小谷推薦一本《南京浩劫》,
這本書的作者張純如,因為著寫本書,而遭到痛苦和折磨,罹患抑鬱症,2004年的時候自殺了。
在全書的最後寫到,「南京大屠殺之所以沒有像納粹屠殺猶太人或廣島原子彈那樣深入世界人民的意識之中,是因為受害者自己保持沉默」。
只有不忘歷史,未來悲劇才不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