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升初規則顛覆,到中高考政策變革,再到史上最嚴新政······教育政策變局似乎從未停歇,隨之而來的是各地一波又一波的機構倒閉潮,尤其是2019年新政元年,不少機構似乎都掙扎在生存的邊緣,甚至韋博、英孚這樣的機構都面臨倒閉、「賣身」的危險。
打鐵還需自身硬,事物的發展根本上是由內因決定的。政策、市場對行業的影響固然在,但教培機構自身的實力乃是機構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阿里與華為這兩家標杆公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幹部培養、團隊工作的極度重視。
華為有幹部部,阿里有組織部,而阿里幹部培養工作的「三板斧」更是成了諸多管理者和企業家的必備內參。
「三板斧」的典故,相傳源自程咬金,他在夢中遇到貴人,只學到了三招簡單實用的關鍵動作,就威力無比。如今,三板斧的延伸含義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需要太多,把最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每一招都是絕招。
阿里三板斧,又被稱為阿里巴巴管理之道。馬雲認為這這阿里巴巴最核心的要素。
阿里巴巴管理的「三板斧」,指的是中高層管理者在組織中發展與成長的方法與思路。而這三板斧,說的是進行有效管理的三個核心環節或動作。具體說來,針對基層、中層和高層管理者和不同的管理層次,三板斧是不同的。
在這種管理之道的指導下,阿里巴巴打造了一支超強戰鬥力的鐵軍團隊。
十幾年前,中國人均月收入不到800元,99%的人不懂網際網路,甚至沒有電腦的情況下,阿里團隊的任務卻是向廣大外貿中小企業銷售數萬元的英文網站服務。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這支隊伍,卻創下了年銷售額50億元的業績。
這不是幸運,不是偶然,這是阿里團隊自身強大的實力和辛勞付出的必然結果。
正因如此,阿里才能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壯大,即使在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依然能保持著超乎預期的增長態勢。
同樣重視團隊打造,同樣有一支鐵軍,再看看華為。
大多數人印象中,華為只是一個技術型公司,然而實際上華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銷售助推型公司,鐵軍團隊在華為發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任正非曾說:「對人才進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華為鐵軍,是華為人才管理的集中體現。
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在18萬華為人中,有將近一半人從事市場開拓、銷售服務工作,且都是經過魔鬼訓練之後投入到市場一線,他們創造的業績是驚人的。他們的素質之高、分布之廣、收入之高都是中國企業史上前所未有的。
華為開拓市場有兩種精神,一種是「鹽鹼地」戰略。在西方國際化通信公司看不上的「鹽鹼地」上,一點一點地耕耘,一步一步地艱難推進。一種是「薇甘菊」精神。薇甘菊是南美的一種野草,只需很少的水分,極少的養分,就能迅速地生長,一夜之間就可快速地覆蓋所有的植物。
因此,無論是阿里,還是華為,都是銷售助推型公司,其成功之處共同點都在於:對人才管理的重視,對銷售團隊打造的重視。
正如當年的阿里、華為,當下我們的教培機構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和挑戰:
政策變革、市場變化,教培機構如何走出行業困境?
如何通過銷售提升機構實力?如何解決團隊打造難題?
如何破解招生困局?當機構團隊迅速擴大,團隊能力的成長跟不上業務發展時,如何做管理?
團隊成員變為管理者,崗位中最核心的事情是什麼,如何快速上手?
打鐵還需自身硬,擁有一直超強實力團隊,才是行業困局中機構制勝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