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隆源村:扶貧產業遍地開花,群眾增收喜笑顏開

2020-04-15     賀蘭廣播電視台

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

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

隆源村蔬菜基地春忙正當時。

在南梁台子隆源村廣袤的田野上,運輸車正在有條不紊地行進著,在沙地上碾出道道車轍,挖掘機來迴轉動,數十名工人有條不紊地鋪暗管、砌溝渠,運輸物資的拖拉機響聲不時地迴蕩在田野的上空,而這正是四月里,隆源村蔬菜基地的繁忙景象。

據了解,隆源村屬於貧困村,為了讓村裡的每一戶村民都過上好日子,村幹部絞盡腦汁多方打聽,積極引進特色產業。2019年,引進寧夏綠香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隆源村「十一五」移民土地837畝,進行線椒種植,土地流轉費每畝650元,產量達到40萬噸,產值實現830多萬元,帶動了村裡175名建檔立卡戶在家門口就業,村民獲得勞務工資就達300餘萬元。

寧夏綠香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張書海:「今年就準備二期,芹菜香菜西瓜相應的都上來了,下一步我們在這二期工程已經開工了,現在已經加緊建設了1200多畝,相應的還有第三批,我們正在洽談當中,慢慢的周圍村民就都能就業了。」

村民說「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張燕弟是2017年從海原縣移民搬遷到隆源村的,由於丈夫臥病在床不能外出務工,家裡的重擔幾乎落到了她一個人身上。去年,張燕弟在家門口的蔬菜基地務工,一年收入近4萬元讓她很是欣喜,今年看到基地加緊建設的二期工程,她便積極加入了進來,覺得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了。

隆源村村民 張燕弟:「搬到這邊兒起碼交通方便,水電各方面都特別方便,在那邊雨水好的話收成才會好,就是完全靠天吃飯。」

走進隆源村梅花鹿養殖扶貧產業園區,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們正在打掃鹿舍、給鹿喂食,做得一絲不苟,因為他們深知鹿園裡的1300隻梅花鹿是致富的希望。

在這其中,有155頭梅花鹿是為隆源村建檔立卡戶託管養殖的,每戶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分紅收益,建檔立卡戶張志禮的一頭梅花鹿就在這裡托養。

今年60多歲的張志禮,是2017年從西吉縣移民搬遷過來的,因為腿疼不能幹體力活,再加上老伴常年臥病在床,90多歲老母親也需要他的看護,生活十分拮据,但好在村上在各方面對他們一家進行幫扶,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企業+農戶」養殖模式,循環「造血」促增收

據了解,隆源村梅花鹿養殖扶貧產業園區是寧夏茸源養殖發展有限公司2019年投資建設的,園區規劃占地面積300畝,分為兩期進行建設,一期占地290.1畝,於2019年8月投產試運營。二期占地9.9畝,主要建設鹿產品深加工及儲運包裝車間,將於今年4月底開工建設。建成後,園區將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保險+金融」的精準扶貧模式及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南梁台子建檔立卡戶增收257萬元,實現戶均增收16000元,人均增收3600元。

寧夏茸源養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金利民:「政府、銀行、保險公司、企業、農戶五聯合,形成一種新的脫貧模式。首先是政府組織農戶願意養,比如說養梅花鹿,協調銀行把這個扶貧資金,讓農戶貸到以後,我們幫助農戶把梅花鹿買上,買上以後放在我們企業托養,我們又協調了寧夏人壽保險公司的農險,填補了寧夏梅花鹿農險空白。」

近年來,隆源村充分發揮已有產業帶動效果,依託有機蔬菜種植、梅花鹿養殖產業等,不斷挖掘延伸產業鏈,確保已有產業逐步做大做強。在現有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託管分紅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蔬菜種植反包倒租、梅花鹿「企業+農戶」養殖模式,引導移民逐步融入扶貧產業發展之中,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轉變,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獲得了長期收益。

-記者 單雪燕 秦亞楠

-編輯:郭亭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5Jdf3EBnkjnB-0zMB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