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是玉豬龍?馬蹄形器與勾雲形佩收藏價值更高

2019-11-17   文物考古聊歷史

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紅山文化玉龍,墨綠色、C型的身軀、突出的吻部,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造型流暢,很是俊美。並且玉龍的整體造型與甲骨文中的「龍」字也是很像的,因此也為它博得了「中華第一龍」之美譽。此外,紅山文化還有許多「蠢萌」的玉豬龍,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獨有的玉器,紅山文化也正是憑藉著玉豬龍得以揚名。但其實紅山文化中還有另外兩種非常典型的玉器。

馬蹄形器:其耗時耗力的程度不亞於玉豬龍

紅山文化馬蹄形器,也叫玉箍形器、玉斜口器。造型看起來很普通,實則製作這麼一件至少需要一個琢玉工的一生才能完成。

乍看之下,這不就是一個玉筒子嘛?一端作平口,一端為斜口,平口兩側各有一小孔。許多人或許知道馬蹄形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種馬蹄形器還有與之匹配的玉芯子。這也是馬蹄形器製作過程的奧妙所在。玉芯子正好可以放在與之匹配的馬蹄形器中,他們的直徑是吻合的,也就是說,玉芯子是被完整的取出來的。

紅山文化屬於史前文化,起止時間為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對那個時期的通識是,還沒有使用金屬工具,那麼,紅山文化的玉芯子與馬蹄形玉器是如何分離的呢?學者們最後的結論是制玉人一點點磨出來的,所以,製作這麼一個(一對)需要至少幾十年的時間。所以,這樣的馬蹄形器的出土數量自然就不多。

製作工藝這麼有難度,耗時耗力,那麼自然也非常人可以擁有的。實際上根據發掘的墓葬情況,也可以判斷出馬蹄形玉器屬於高規格的玉器,出土的位置一般在墓主人的頭部或胸部的位置,並且,在玉器的平口端還有兩個小孔,可見,這樣的玉器或許原本是需要有細繩穿孔佩戴的。佩戴的部位很有可能就是頭部,相當於是一種玉冠。可是後來這樣的結論幾乎被推翻,因為後來還發現了拇指般大小的,戴在頭上作為「冠飾」似乎有點不合理。

再有,這樣的玉器,中部是通的,很符合古人「以玉通天」、「以玉事神」的思想。所以,它也可能是一種在特殊場合使用的法器。不管怎麼說,紅山文化這樣的馬蹄形玉器是很難得的。

但是,這樣的馬蹄形器並不算是紅山文化中獨有的,後來的安徽凌家灘文化中也有類似的玉器出土。

勾雲形佩

勾雲形佩與玉豬龍、玉馬蹄形器是紅山文化最典型的三種玉器。相較於玉豬龍,勾雲形佩的存世量相對少的多。所以,其實勾雲形器收藏價值是非常高的。

勾雲形玉器造型精美,齒狀形的雕琢,實際上表達的是鳥的尾羽,只是在構圖設計上被高度抽象了而已,所以它代表的應該是神鳥一類。有專家指出,勾雲形玉器在祭祀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可以與紅山文化的玉龍相提並論。目前發現的勾雲形佩也是在一些高等級的墓葬中發現,如牛河梁第二地點的21好墓,這個墓葬中不單有勾雲形佩出土,在墓主人的頭部還有一件馬蹄形玉器。

紅山文化有「唯玉為葬」的葬俗,墓主人的陪葬之物只有玉器。但是,即使是高規格的墓葬內,陪葬的玉器也並不多。不像是良渚文化,一個墓內動輒幾百件的玉器陪葬,紅山文化的墓葬就只有幾十件,或者幾件而已。但是,紅山文化的分布範圍是很廣的,分布範圍包括內蒙古東南、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又存續了千年之久,所以,紅山文化存世的玉器量還是很大的。只是,真真假假,太難辨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