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雖多,但能以「大」相稱的,屈指可數,「大武漢」便是其中之一。
人說,大江大湖大武漢,只有待得夠久才能體會到,武漢的「大」不止於在地理上,還有文化上的包羅萬象。
初次認識這座城市,不免摸不著頭腦。她像一個多變而神秘的姑娘,無法用一個固定的形容詞去描述。
東湖櫻花園
楚河漢街
曇華林大水的店
保成路夜市
光谷廣場
在櫻花爛漫的季節里,粉色染滿江城,它有如夢似幻的嬌媚,讓人如痴如醉。
而每當夜幕降臨時的,燈紅煙綠,又能讓你領略到它的喧鬧繁華與勃勃生機。
轉身走進某條文藝的小街道,逛逛手工小店,喝一杯手磨咖啡,感受與世無爭的舒心與安靜。
漢口的老租界區,保留下來的,不只是漂亮的歷史建築,還有zui「原汁原味」的老武漢生活。
而在城市的東端,光谷正以嶄新的姿態飛快成長著。
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這個城市的「本性」,那就需要從「過早」這個事情說起。
武漢人把吃早飯,叫做「過早」,它zui早出現在清代葉調元刻印的《漢口竹枝詞》,「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糍粑油餃一齊吞。」
「過早」對於很多武漢人來說,不只是一頓早餐,它還是一項重要的儀式。每天早上,叫醒百萬武漢人的,通常不是鬧鐘和夢想,而是前一天晚上就在腦海里過了無數遍的那碗熱乾麵。
這種對吃早飯的熱情,放眼全國,只有廣東人的早茶能與之一拼。將武漢封為「早餐之都」的蔡瀾曾寫道,「把早餐當成一件隆重的事情看待,這在當今很少有了」。
不好好過個早,一整天都會心裡膈應。別說上班遲到,就算是有一個億的生意要做,也得等吃完這碗牛肉麵再說,無論是大雪漫天的寒冬,還是洪水過膝的雨季,只要早餐店開了門,就不愁沒客。
過早的講究很多,通常情況下,都不會在家裡吃,也沒有必要去費這個神。出了小區門,不到十塊錢就能湊齊好幾種花樣。但搭配很重要,牛肉麵配油餅,熱乾麵配蛋酒,糊湯粉配油條···
然而好吃相不在講究範圍內,武漢人喜歡追求「洋氣」,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去哪裡玩、一定要夠san(二聲)。到了「過早」面前,什麼都不是問題,管你開的是跑車還是電驢,身上穿的是LV還是匡威,誰能搶到最後一碗牛肉麵,那才是本事。
端了面一起蹲在街邊的塑料凳邊擱著吃,大家的區別,只有誰碗里的蔥花比較多、香菜比較少而已。
在武漢過早,還要練就一身「邊走邊吃」的絕技,走著吸湯包、跑著拌熱乾麵、摩的后座喝稀飯,都還只是初級水平。能站在顛簸的公交上,三下兩除二解決一碗湯滾面燙的牛肉麵,一滴不灑,一渣不掉才算合格。
這個習慣,大概是從近代熱乾麵小販扛著挑子在碼頭叫賣那會兒,就初見雛形了。外地人來都覺得怪,好好坐著吃不行麼,急什麼?其實,性子急是表象,邊走邊吃的那種愜意和率真的感覺,試兩次,你就懂了。
武漢著名作家池莉曾在書中這樣盤點過武漢早點: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里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里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別忙著驚訝,這些還只是武漢早餐界的一個小縮影。
@人在武漢
在早餐種類的豐富程度上,武漢說自己是「世界第yi城」,或許也沒什麼不妥之處。蒸煮炒炸烤,吃一個月不重樣,完全不是問題,何況,光是不同口味的熱乾麵都夠寫一本十幾頁的小冊子出來。
不管什麼時候,一碗淋上芝麻醬、灑滿蔥花蘿蔔乾、油光鋥亮的熱乾麵,總能勾起武漢人心底饞蟲,它是武漢人終身追隨的家鄉味道。對於那些覺得熱乾麵不好吃的人,只可能是你吃錯了店,或者面沒拌均勻。
不要小看這麼一碗芝麻拌面,好的熱乾麵,應該符合「製作精細、條細漿韌、色澤黃亮、調料齊全」這四個標準。
鹼面要前一天晚上煮至八分熟,再抹了香油晾涼,第二天在沸水裡燙個十秒就能出鍋;芝麻醬要用好香油調開,至於黑芝麻和黃芝麻的比例,各有各的說法;加滷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味道濃郁的肉湯汁,能給熱乾麵添加不少風味;辣蘿蔔干必須要有,它讓熱乾麵的口感提升了一個檔次。
製作的每個步驟稍有差池,都會影響到最終的味道。
熱乾麵出鍋後還需要香蔥、香醋、生抽(老抽)、辣油、味精、胡椒粉、綿白糖、十幾種調料。拿到手後千萬別等,趕緊拌開,讓每一根面都均勻地掛滿醬汁,一口下去,芝麻的香、滷水的咸鮮、蘿蔔丁的辣,就一起在嘴裡炸開了。
蛋酒是熱乾麵標配,剛煮開的滾燙開水,倒進調號的蛋花和米酒里,又甜又香。如果時間充裕,不妨來上一碗,幸福感飆升。
熊臘生熱乾麵
寶裕路與京漢大道交叉
這家熱感面還保留著寶慶碼頭熱乾麵的老風味,自從被媒體從刁角落裡挖出來,生意就火爆不行,熱乾麵比其他的店貴一倍,但吃過後會覺得值這個價。
武漢的很多獨具地方特色的早點,都和糯米有關。
比如有名的豆皮,綠豆和大米打成的漿,在鍋里攤成一張大薄餅,再糊上蛋液,兩面煎得黃金油亮,再將煮熟的糯米、筍丁、香乾、肉粒、等均勻鋪上,然後一個整體大翻面,淋上油、撒上蔥花,用鍋鏟分成格子狀,一份三小塊。
豆皮做的好,不僅要味道足,還講究皮炕的又焦又黃、糯米緊而不散,吃起來口感豐富,軟糯有嚼勁。「老通城」的豆皮,曾因得到過毛主席的表揚而聞名,後來當年的那幾位老師傅因改制流落到武漢各地,據說在漢陽的幾家店裡,還能找到他們的傳人。
阿斌豆皮
水陸街東
阿斌豆皮是很多人千里迢迢來到水陸街的動力,他們家的豆皮炕的又焦又脆,師傅做豆皮動作一氣呵成,站著等也能一飽眼福。
糯米雞里沒有雞肉,但是比雞還香。它的得名於炸好後,凹凸不平的表面,像極了滿是疙瘩的雞皮。做法不難,煮軟的糯米和肉丁子、香菇碎、小蔥、生薑末、胡椒、雞精、香油拌在一起,捏成小圓坨子,再丟到燒滾的油里,小火慢炸,吃起來外焦里嫩,香氣四溢。
胡胖子熱干牛肉麵粉
寶豐路2號
礄口的這家牛肉麵店,出名的是它的炸糯米雞,武漢街頭如今很難看到這個小吃了,但這家店一直在堅持做,味道也很地道,多加了好幾種料。
燒麥不是武漢的特有的,但武漢的燒麥有特別之處——重油,胡椒多,梅花邊的麵皮里包裹著糯米香菇肉丁,墊著松針蒸熟,一口咬下去,油都能滴下來,所以也叫「重油燒梅」。十個燒梅下肚,一天都能不餓。
嚴老么燒麥
前進四路與自治街交口
武漢有名的嚴氏燒梅,開了幾十年,火了幾十年。
魚糊湯粉,是武漢傳承百年的名小吃,它製作工藝之精細、之複雜,仿佛跟武漢這座城市的調性不太搭。與遍地都是的熱乾麵相比,它顯得十分「小眾」。傳統的做法,是把鮮魚洗凈,加生薑大蔥等調味品,熬制6個小時以上,然後濾除魚骨和調料渣,倒入米粉和胡椒,不停地加以攪拌,糊湯才成形。
細細的米粉絲,下進糊湯里,在配上蝦米和蘿蔔乾,怎一個「鮮」字了得。為了壓住魚腥,糊湯粉的胡椒味很重,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它的原因。它還很容易坨,你要是想放涼一點再吃,那八成是挑都挑不起來了,所以要快。
哦對了,記得配根油條,沒有為什麼。
徐記鮮魚糊粉
天聲街菜市場
天聲街可謂是武漢藏得zui深的美食一條街,每家不起眼的店子都是臥虎藏龍般的存在,徐記的魚糊湯粉就是,它開了13年,湯粉鮮得掉牙。
牛肉粉可謂是武漢人過早的單品zui高規格,熬得倍兒香的牛肉老湯,煮得爛軟的牛肉、牛精,上面蓋著一層紅亮亮的的辣椒油,再來配點蔥花、香菜、酸豆角,那真叫一個色香味俱全。
武漢有不少「只此一家」的牛肉麵老店,味道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有的麻辣嗆口、有的清淡咸香、有的滷汁到位,總有你喜歡的。
牛肉、牛腩、牛筋、牛肚、牛雜,寬粉、細粉、鹼面、寬面、細面,還有微辣、中辣、咪咪辣,搞不清白要那種,乾脆就「全家福」吧!
嗯,門口的油餅給我也來一個哈!
金焱牛肉粉大王
萬松園小區雪松路30號
萬松園人氣爆棚的牛肉粉店,牛筋燉得像果凍一樣軟爛。分量足,又入味,通常情況吃個微辣的粉就夠了,不然大冬天也會辣得滿頭汗。
把包好的生包子,碼在大平底鍋里,先加水蒸,再加油煎,出鍋前撒上芝麻,盛盤後淋上醬汁。這就是武漢人喜聞樂見的生煎包,皮要泡、底要脆、餡兒要鮮。
八斤生煎
大智路地鐵出口旁
一家隱於鬧市的火爆生煎包店子,擠在一個很小的弄堂里,價格不便宜,吃的人確是越來越多。早上9點多就收攤,懶床的人是吃不到的。
武漢人說的「水餃」通常指抄手、餛飩、雲吞。皮薄、餡兒多、湯鮮,還要配上紫菜、蝦米、榨菜一起吃,曾經的「芙蓉樓的酸湯水餃」是武漢一代人抹不去的兒時記憶,那種味道,如今在一些刁角小攤上也還能找到。
蔣婆抄手
蘭陵路勝利街口北側
蔣婆抄手在漢口老街開了快30年,抄手口味多,個頭大,光是清湯都好喝得不得了,她家的炸春卷也很值得嘗一嘗。
面窩被蔡瀾稱為「炸甜甜圈的老祖宗」,用調好味道的米漿,兌上水,濃稠度剛好,全憑師傅經驗來把握。用特質的中間凸起的鐵勺,澆上一圈,放進滾油里。要吃枯一點的還是軟一點的,得提前打好招呼。
熊阿姨面窩
瀋陽路
瀋陽路上的熊阿姨面窩攤子,不足兩米寬,沒有招牌,每天排長隊,爹爹婆婆一買就是十個。
武漢人很愛吃湯包,蘸著泡了薑絲的醬油醋,小口吸湯,大口吃肉。但這種耗時間的早點,通常只有周末有空才能點一籠來慢慢品嘗,不過依然有很多邊走邊吃的高手,可以手不抖心不慌,在到達辦公室樓下前,美滋滋的吃完一盒子。
陋室湯包
張之洞路復興路車站旁
雖然是個小店鋪,但名字起得雅致。老闆的手藝在南京學到的,湯包和鴨血粉絲都做的很正宗,據說老闆親自上陣,包子能捏31個褶子。
早上想吃點特別甜的,那就來碗糊米酒吧!湯圓、甜酒、桂花糖的完美結合,看似黏糊糊,但只要甜度把握得好,喝起來確非常可口,心情都能變好。
飯三鎮民生甜食館
勝利街86號
民生甜食館可謂是武漢過早的集大成者,如果你想吃好幾種美食,又不想到處跑,就來這裡吧,每一種都好吃,糊湯米酒更是不會讓你失望。
隨著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健康,一些油炸早點如今很難吃到了,比如看著簡單但做工複雜的油香、武漢土生土長的特色小吃雞冠餃、被選入中國名點的歡喜坨,都是武漢過早的硬核白搭單品。
形似雞冠而得名的雞冠餃
又燙又甜的油香
「芝麻園」歡喜坨
喜歡創新的武漢人,還發明了一些混搭料理,比如糧道街的油餅包燒麥,聽起來很魔幻,看起來很嚇人,味道是真的好,油餅脆脆的燒麥黏黏的,口感層次無比豐富,吃一次,包你入坑。
油餅包燒麥
油餅包燒麥
國糧道街
糧道街的網紅,油餅包燒麥界的扛把子,說的就是這家店啦,有機會去的,一定要去吃哦!
糯米包著油條吃,也是武漢人的一大創新,做法類似紫菜包飯,糯米碾平,一層糖粉一層芝麻粉,油條撕段放中間,底下綿布一卷,手一捏,成了。又是一個甜軟與香脆的巧妙搭配。
糯米包油條
何嫂油餅包油條
循禮門江漢北路口
另外還有蒸餃、包子、豆腐腦、湯包、酸辣粉、生燙、鴨血粉絲、綠豆湯、醬香餅、苕面窩、豆漿、酥餅···,該有的,都有。
武漢的過早地圖,很多是以「街」為單位的,短短几百米的「過早一條街」上,你就能吃到幾十上百種早點。這樣的「街」在武漢有很多,比如:被當地人鄙視,但永遠人頭躦動的戶部巷、以早餐創新出名的糧道街、武昌過早打卡聖地水陸街、漢口老租界的山海關路·····
戶部巷
糧道街
還有很多好吃的店子,藏在市井深處的刁角里,一開就是幾十年。店裡的老師傅數十年如一日地專注於一項技藝,在做早點上,他們有自己對美食的見解和高超的手藝。
熱乾麵師傅燙一碗面,起鍋裝碗,再依次加入十幾種調料,整個過程不到十秒,分量分毫不差;攤豆皮的大師,動作行雲流水,如同跳舞一般;牛肉麵店90多歲的婆婆,每天熬好的牛肉湯必須親自嘗,淡了咸了都不行····
他們幾乎全年無休,起早貪黑。所求不多,賺一點生活費,然後守住武漢過早江湖裡,自己打下的那一席之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武漢的這些傳統早點,才能原汁原味地一代一代往下傳。
水陸街的豆皮大師阿斌
算起來,武漢人民過早,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了。極具特色的熱乾麵、豆皮、重油燒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抗餓。這是因為武漢的過早文化,起源於底層的碼頭工人等階層,要求速戰速決並且熱量高。
近代武漢碼頭
早在清朝道光年間,武漢就形成了八大碼頭,漢口被開闢商埠後,武漢大大小小的碼頭髮展到了200多個。作為長江流域zui大的港口之一,武漢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商品在這裡即散,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在這裡落腳。
在物流交通不那麼發達的時代,這些商品和客流靠的都是挑夫和腳力這些壯勞力。在碼頭上討生活的人,為了能多搶到活,必須吃得又快又飽。這就催生了一批像熱乾麵這樣的廉價美味,可以邊走邊吃,又管飽的美食。
武漢江灘的碼頭文化雕塑
隨著時代的發展,碼頭上已經看不到挑夫、腳力的身影,但「過早」卻成了一個習俗保持至今。
當下的武漢,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不斷發展,都市人的生活節奏與當年的碼頭工人不逞多讓,加之距離帶來的通勤壓力,上班族的早餐時間都被進一步壓縮。但即使是只能端著碗,在路上吃,「過早」這個儀式也必須完成。
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武漢人過早
武漢人一旦去了外地常住,zui沒法適應的,就是沒辦法過早。
「我在北京讀過三年書,那邊是有早餐吃的,但店子不多,一年到頭都是包子油條那幾樣。千萬別跟我提豆汁··」
「成都是個美食天堂,但不包括早餐,早晨要是能在街上找到一家開門的小吃店,就謝謝了,專門的早餐店是不存在的。」
「去年去廣西出差2個月,2個月沒有「過早」,回武漢一下飛機,我就huo了一碗熱乾麵,熱淚盈眶。」
來了武漢,才知道,過早它是一種習俗、一種文化,接地氣,且有人情味,它活躍在武漢人的每一個細胞里。每天早上一睜眼,衝到樓下那家人氣早餐店,大吼一嗓子:「老闆,拍碗面,多撻哈,莫把蔥,多把跌茲麻醬,多把跌婁水!」這樣的生活才到位。
被美食滋養的這座城市,它有溫度、有味道,花樣百種的過早,形式不一、味道迥異,卻能各取其長,共同存在。
這正是武漢文化的奇妙之處,它包容、大度、開放、進取,若是你也在這座城市,也會淪陷於「過早」這一抹人間煙火。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