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本名叫莊周,字子沐,後來被尊稱為「南華真人」,大約出生在公元前369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通常人們提起道家,就不得不提兩個人,老子和莊子,兩位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二人的哲學也被稱為「東方哲學」,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莊子則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人和傳承者。
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莊子》都是道家的經典著作,這兩本書再加上《周易》又被合稱為「三玄」,其中,《莊子》也被稱為《南華經》,這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也十分難懂,主要表達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藝術審美、人生價值觀等。
《莊子》兩個地方都出現了「方生方死」
《莊子》一書中,有兩個地方出現了「方生方死」,其中一個出現在《莊子·天下篇》: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天下篇》是一篇學術史論,在莊子的哲學思想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它你可以對宋妍、惠施、公孫龍等道家名人的思想有個基本的了解,比如上面這句話就是惠施所說的。
另一處則出自於《齊物論》,在裡面是這麼說的: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方生方死」一個詞出現在這兩個地方,一直以來,人們都對它們有著不同的解釋和看法,莊子援引惠施這一命題,用意是什麼呢?郭慶藩認為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意思就是說生和死都是相對而言,對於「生」者來說,「生」是「生」,但對於「死」者來說,「死」才是「生」,其實他的解釋大體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但是莊子借惠施這一命題,應該不止是重複惠施的觀點這麼簡單。
首先,要理解莊子所說的這句話,你得先了解一個核心關鍵——「方」。
方生方死的「方」如何理解?
方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最開始的意思是放逐,後來又被引申為邊塞。用作名詞「方」可以有類別、形狀(方形)、大地、方向、旁邊(邊緣)、邊界、地區等意思;用作形容詞「方」可以有方正之意;用作動詞」方「則有並列、等同於、對比、辨別等意思;」方「用作量詞,用於計算體積和面積,比如縱橫一丈稱為」一方「;當它用作副詞的時候,它不僅可以表示方才,還可以表示將來,將要發生,也可表示某種狀態正在進行時;最後」當「還可以用作介詞,表示」當,在「的意思。
」方生方死「的」方「,目前來說,比較被認同的解釋是它表示為某種狀態正在進行時,「方生方死」中,將「生」和「死」作為一種狀態,也就是說「生」和「死」這兩種狀態同時存在,同時進行,抽象一點來說,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萬物在生長的過程,同時也是死去的過程,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兩者對立統一,彼此共存。
莊子擅長於援引或者批評其他名家命題的方式來提出自己的觀點,雖然莊子引用了惠施「方生方死」命題,但兩者的意思卻是不一樣的,從上面莊子說的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莊子是借這一命題來表達應該破除人為劃分的做法。二者的思想有其相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
莊子的這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其他的一切事物都是「彼」,從「彼」的角度,你才是「彼」,如果你把自己視為「彼」,你就看不到「此」的那一面,所以說,「彼」是因為「此」而產生,「此」也因為「彼」而存在,「生」的過程也伴隨著「死」,有「可以」的時候,就會伴隨「不可以」,有「是」的時候就會有「非」,有「非」的時候「是」也一定存在。所以,聖人不會對事物作過多的劃分,而是以順任自然的達觀態度去對待這世間萬物。
莊子眼中的生死
千百年來生死的問題一直是哲學和宗教永不停歇的話題之一,就生死問題,道家、儒家各不相同,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人的生死應該順其自然,老子對於生死的問題提及的並不是很多,道教對生死的態度,可以說都集中在《莊子》這一本書里。
無論是出自《莊子·知北游》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還是出自《莊子·達生》的「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這些都體現了道家的生死觀,更準確的說是主要體現了莊子他老人家的生死觀。
在莊子的眼裡,沒有絕對的「生」和「死」,世間萬物一直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在「變」,「變」與「不變」都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變化。生死本就是一體,生死相互轉化,莊子認為對待生死,就應該順其自然,最終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狀態。所以,當妻子過世的時候,他箕踞鼓盆而歌了」,當他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時候,徒弟們打算在他死後厚葬,他說:「以天地為棺廓,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濟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可見,莊子對於生死的態度是多麼的豁達。
END.
一起快樂讀書,請關注【盧子說書】,看完就點個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KAKa3EBrZ4kL1ViRq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