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定襄花饃匠人做春節特製「棗山」臘月檔期已排滿

2020-01-03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民諺有「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的說法,可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剛進臘月,村裡嫂子、大娘們就已經開始做花饃了。忻州市非遺傳承人丁芳蓮這兩天特別忙,她要按照預約的順序,和老姐妹們一起,挨家挨戶幫著做花饃,整個臘月里,她的「檔期」都排滿了。丁芳蓮告訴新京報記者,「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做花饃,一家至少要做200多個,這些花饃除了自己吃,還要在拜年的時候相互贈送。」

家家戶戶做花饃。受訪者供圖


面花用途廣泛 婚喪嫁娶節慶祭祀都用它

定襄縣楊芳鄉楊芳村的丁芳蓮今年63歲,曾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召開期間,參加全國婦聯主辦的「中華巧女」手工藝品大獎賽,憑麵塑獲得優秀獎,獲得「中華巧女」稱號。


丁芳蓮所說的「花饃」,就是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山西省定襄縣面花。同年入選的還有山西的嵐縣、新絳、聞喜、陽城,以及陝西省皇陵縣、山東省冠縣郎莊的面花。

著色類面花。受訪者供圖


面花俗名「花饃」、「窩窩花」、「糕花」,流傳歷史悠久,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麵塑文物,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面花悠久的發展歷史。

面花流行於黃河流域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在這些地區,面花最早是用於重大節日祭祀,並逐漸在婚喪嫁娶等日常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帶有喜字的面花。受訪者供圖


除此之外,每年農曆春節,家家戶戶還會製作一些形態各異的動物花饃,比如把魚形模樣的花饃放在水缸邊,雞饃放在瓮旁,狗饃則放在門口。這些是動物花饃過去在民間用來充當護佑使者,帶有保護家庭安康的寓意。

過年花饃靠協作 麵粉至少備百斤

面花作為一項民間習俗,能夠廣泛流行並傳承至今,除了它的特定功能外,還和它的團隊式加工方式有關。

素色類面花。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比如楊芳村,每到類似春節這樣的「大日子」,各家都需要提前做出「一批」面花留到春節用。這項繁瑣的工程需要女主人約請鄰里鄉親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丁芳蓮告訴記者,「像過年用的花饃,每家用的麵粉都不低於100斤,製作的花饃數量也在200個左右。」和面、發麵、製作、再次發酵、蒸製,每一個環節咬合緊密,因此,通常需要幾位甚至十幾位婦女協作完成。

做花饃用的工具也是婦女手邊的日用品,比如,梳子、剪子、擀麵杖等,一塊發麵就這樣在搓搓揉揉的過程中,變成魚、羊、狗、龍,乃至是胖墩墩的小娃娃。


各種造型的面花。受訪者供圖


像丁芳蓮這樣手藝出眾的面花匠人,在十里八鄉都是最受敬重的,她設計創作的面花樣式融合著風土人情、禮俗講究,其他製作者也會爭相效仿。也正是這種傳統的延續,讓面花技藝在協作交流中得以傳承,鄉鄰感情在團隊配合時不斷加深。

不同節日款式不同 春節主要是「棗山」「飯山」

山西忻州定襄縣位於晉中北,當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豐富,既是佛教名勝區、黃河文化區,又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鄉。

著色類面花。受訪者供圖


包括忻州在內,山西各地也都有用面花敬神的傳統。據丁芳蓮介紹,不同節日蒸的面花款式不同。


定襄有名的「辨不清」娃娃面花,造型為四組胖娃繞成圈,白色發麵生動地表現出嬰兒幼嫩的肌膚,可愛逼真。


前排正中三個是「面羊」,左右分別是小豬造型。受訪者供圖


「那是用於慶祝重大活動製作的,春節不做。」丁芳蓮說,「春節蒸的面花主要是『棗山』『面羊』『飯山』等。」每個重量都在2斤以上,也是最考驗面花匠人組合設計能力的幾種大型面花。其他小型單款花饃有佛手、石榴、蓮花、桃子等,動物造型則是老虎、兔子、魚等。


其中,「棗山」在製作上,需要在一塊三角形麵餅上鋪上紅棗。紅棗,寓意早早翻身、早早發財。紅棗上疊放麵餅的同時,增加獨特寓意的單款花饃,比如符合春節氣息的「小元寶」、「錢龍」、「鯉魚」、「兔子」等。據她介紹,棗山這種面花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陝西、山西、河北等地。

專門做給家庭主婦吃的「飯山」。受訪者供圖


有意思的是,面花中的「飯山」是專門為家庭主婦蒸製的,丁芳蓮告訴記者,「『飯山』的寓意是米麵堆積如山,女主人吃了飯山,日子會越來越蒸蒸日上。」別看飯山、棗山都體量不小,但絕對不僅是節日裡的擺設,農人們不會浪費糧食,造型再精巧也會吃完,「蒸熟的花饃在正月里不發霉、不變形、不幹裂,可以一直吃到過完年。」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Euja28BMH2_cNUgIA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