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這版花木蘭也太難看了

2020-09-11   五殺電影

原標題:救命!這版花木蘭也太難看了

起筆這篇文章之前,殺姐還是有點不敢相信。

一部迪士尼投資超過十億的電影,竟拍成這樣。

IMBD5.6,豆瓣4.7。

而且看著評論區下慘澹的口碑,評分還有隱隱下降的趨勢。

一向華麗的迪士尼公主,這次是真的摔慘了!

它為何會遭遇如此滑鐵盧?

恐怕不止水土不符這麼簡單?

今天殺姐就來好好聊聊!

(含有輕微的劇透,但不影響觀看)

《花木蘭》

Mulan

(這海報我就不吐槽了)

在還沒播出之前,影片中超豪華的演員陣容就讓無數人為之期待。

「神仙姐姐」劉亦菲,功夫巨星甄子丹,影后鞏俐,還有馳名中外的李連杰……

這其中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頂級的存在。

而把這些大能都聚集到一起,可以想像迪士尼對這部作品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為了找到適合演花木蘭這一角色的演員,影片的導演妮基·卡羅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她面向全世界找了整整一年,都沒有找到滿意的演員形象。

於是,她從第一輪因為種種原因錯過選角的演員的再開始找。

而劉亦菲就是這其中之一。

妮基當時用「殘酷」這個詞來形容整個試鏡過程。

劉亦菲在頭一天晚上乘坐飛機從北京到洛杉磯,14個小時的行程,讓她整晚都沒有睡覺。

而且幾乎是一下飛機,她就去了試鏡現場,開始了兩個小時緊張的面試和試鏡。

基本的台詞試鏡結束後,導演找來了體能教練,又讓她進行了90分鐘的體能測試。

妮基有點愧疚的說,她看的出當時的劉亦菲已經很累了。

但在整個過程中劉亦菲都沒有喊過停下要來休息,結束後也沒有絲毫的抱怨。

而且各項都完成的都很出色。

這讓妮基堅信,這就是她要找的「花木蘭」!

導演挑選演員有耐心,劇組捨得花重本,內容又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好故事……

那為什麼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是這麼不盡如人意呢?

殺姐想了想,它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太想迎合觀眾。

當然,這其實有點矛盾,因為電影的本質就是取悅觀眾。

但要注意的是,每部電影接受的觀眾其實都有一個範圍。

即科幻電影有科幻粉,懸疑電影有懸疑粉,武俠電影有武俠粉……

而這部《花木蘭》它想挑戰的是,讓全世界都成為它的粉絲。

它既希望讓西方的影迷喜歡,又想得到東方觀眾的認可。

然後還要讓各年齡階段的老,少,中,青皆宜。

這就……

所以,各種元素的堆積,讓它最終糅合成了一個「四不像」。

沒定位好影片的受眾觀眾,是它的一大敗筆。

其次,影片講故事的方式也值得商榷。

花木蘭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所以要講好這樣的中國故事,

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中國的方式講中國故事!

什麼樣叫用中國的方式?

最基本的一點,尊重中國的歷史。

而影片一上來,就是各種中國元素的亂入。

《木蘭詩》創作於北魏時期,所以可以推測花木蘭應該是在南北朝時期。

但這個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清。

福建土樓

很明顯,朝代就不相符。

也難怪會引起很多網友的笑嘲。

開頭就給你奠定了這樣的基調。

而深入影片,這樣的不符感就更加強烈。

木蘭的父親在祠堂里祭拜祖先的時候,畫面中竟然看到了祠堂里掛滿了紅燈籠。

在祠堂里掛紅燈籠??

你這是想氣死誰!

更搞笑的是,在準備打仗的軍營的門口竟然還擺上了兩尊門神塑像。

眾所周知,軍營前一般都放尖頭柵欄,用來阻擋敵人的進攻。

可你放兩個門神,難道是用來嚇鬼?

還有,在朝堂之上,不見文武百官,印入眼帘的滿是後宮佳麗,而且大殿前嬪妃還在華蓋下悠然閒逛。

拜託這是中國的皇宮,可不是法國的凡爾賽。

在這裡,女性升朝時都是要迴避的。

……

其實,導演做這些的目的很明確。

加入大量的中國元素,為的就是讓中國觀眾增加親切感。

可是你要加,就要加的合理,不能亂加。

否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僅沒有讓我們感到親切,反而覺得很尷尬!

說到底,這些笑料百出的畫面,歸根其次是因為:

它還是沒有跳出所謂「東方主義」的窠臼,仍是為了滿足西方觀眾的獵奇心理和窺探欲而刻意營造的「中國」。

所以就如《今日影評》節目中,影評人周黎明說的:

「這部《花木蘭》的本質,就是一個中國故事的國際講述。如果你希望看到一個中國故事的中國講述,那本身的定位就會讓你失望了。」

但其實,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以動畫的形式把花木蘭的故事搬上過大銀幕。

那是中國古典文化在西方熒幕的第一次輸出。

當時的口碑,普遍都是誇讚。

可放在現在來看,其中的很多橋段,也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劇情橋段。

比如女子要經過淑女考試媒婆才願意做媒,木蘭最後會像西方約會的方式一樣邀請李將軍,「你願意留下來陪我吃飯嗎?」……

但因為是動畫,我們就拋開了歷史性的考量。

我們更多的是把它當成是一部動畫片,而非正統的歷史大片。

因此,我們能很順利的接受角色說英語,木蘭關鍵時刻得到魔法相助。

但無奈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間始終有道牆。

而迪士尼在拍攝真人版時,它做的事情是「忠於動畫原版」,忽略了這道牆。

所以,隔閡感就明顯的爆發出來。

當然, 這部影片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

花木蘭的故事,之所以一千多年以來長久不衰,是因為它觸及到了一個命題:

男女平等!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花木蘭是巾幗不讓鬚眉,她和男人一樣,上陣殺敵,忠君報國,成為皇帝和戰友都認可的英雄豪傑。

但她卻是靠把自己偽裝成男人來做到這一點的。

也就是說儘管她僭越了男權社會的女性規範,但她依然沒有動搖男權社會的規則。

而這次迪士尼對花木蘭最大膽的一個改寫就是:

讓她在戰鬥過程就卸去戎裝,露出女兒本色。

從這點上來說,確實是一個突破。

也賦予了花木蘭這個角色在新時代的意義。

只是突出這一命題的背後,是犧牲了很多角色。

像鞏俐參演的女巫的形象,她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突出花木蘭的覺醒。

本身的人物被角色化。

還有李連杰飾演的皇帝,也只是為了那句:

「你是個強大的戰士,像鳳凰一樣站起來!」

多麼虛空的台詞……

主題升華的背後是很多角色人物的性格磨滅。

所以,這樣的升華讓人看的很心疼。

也由此,我們對這樣的升華的觸動感就大大降低。

據報道,這部影片的製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和隔壁炸了一架波音747的《信條》相差無幾。

但在北美上映後,票房慘澹。

為了不虧本,迪士尼把寶押在了中國市場上,投入了大量的廣告和宣傳。

可時間會證明一切。

殺姐相信今天的中國已不是十年前的中國。

我們的文化已從自在到自為,我們製作出來的質感已經有《慶餘年》《長安十二時辰》這樣的水準。

我們的觀眾也已從文化自覺步入到了文化自知,儘管離文化自信還有一定的距離。

但我們已能分辨出什麼樣的作品是好,什麼樣的作品是壞!

還想用以前的方式來糊弄中國觀眾。

那這一跟頭,遲早要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