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湖膠|魚鰾 - 普通

2019-09-21   魚膠愛好者

鮸魚為鱸形目石首魚科,鮸魚即米魚。大米魚,一作鮸魚(音miǎn),形似鱸魚,體色銀灰,多產東海舟山洋面。鮸魚一般每尾重2~3斤,最大有百餘斤。分布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水域。

鮸魚體延長而側扁,背、腹部淺弧形,一般體長45~55厘米、體重500~1000克,大的個體可達10多干克、口大而微斜、體被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頭部被圓鱗、頜孔4個,中央頜孔及內側頜孔呈四方形排列,無頜須。上頜外行牙和下頜內行牙擴大,呈犬牙狀,內面小牙成帶狀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體呈藍灰褐色,腹部為灰白色、背鰭2個連在一起,中間有一深缺刻。鰭棘上緣為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臀鰭具2棘;尾鰭呈楔形,尾鰭的基部為黃色,其邊緣顏色稍淺。

鮸魚為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水深15~70 m,底質為泥或泥沙處。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集成大群。鮸魚為小區域性洄遊魚類,產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 鮸魚的生殖期,在朝鮮沿岸為9~10月,在長江口外海為7 、8月,在舟山群島附近為5 、6月。體長一般不超過1m,體重多在5 kg以內。鮸魚的生長比小黃魚、白姑魚迅速。漁獲物的一般長度為450~550 mm,體重為1500~2500 g。 鮸魚屬於捕食性魚類,攝食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如黃鯽、青鱗魚、小黃魚和鰭魚等,以及對蝦、中國毛蝦和鼓蝦等蝦類。

屬暖水性近底層魚類,主要產卵區在舟山北部島嶼。 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

鮸魚在中醫學上具有食補的溫和療效。吃鮸魚能補血,如果身體有輕微發炎現象,吃鮸魚也可以緩解消炎。一般來說,吃鮸魚還能潤肺健脾、強健身體。 鮸魚的頭部有巨大的耳石,這個部分可以作為中藥,具有清熱解瘀、利尿的功能,煮成汁服用,還可以解各種毒性。其魚鰾可做藥用。

斗湖膠 來源於,鮸魚的魚鰾,加工者從魚肚裡取出魚膘,用剪刀把它從大頭處入剪,筆直至尾尖,挖去膠內的血紅衣筋,洗凈。鮸魚的魚鰾產量比較大,沒有法令紋,也沒有出水孔,整個就像一肉餅一樣,膠肉的紋理也是沒有章序的,個頭較大的經常被加工定型成赤嘴或其它較貴品種的魚膠的樣子,再平曬在竹編的魚膠笠上,待干後,把它們收藏。(有些生產商會放在機器里烘乾,這個就不一一詳細說明。)

斗湖膠的特點是湯水黏滑,富含膠質,但略帶腥味,可用西洋參、石斛、無花果、薑片等辟腥,主要功效是健脾養胃、潤肺平氣,尤其對修復胃黏膜、輔助治療應激性胃炎胃痛效果顯著,且性價比較高,特別適合煙酒過量的人群作為長期的食療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