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成熟之後,會明白這樣一種智慧:
有一些爛人不值得去糾纏,有一些爛事不值得去解釋,而人生所遭受的委屈,更不需要自己去辯解。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所有思想,都是被誤會時一定要去反駁,忍受了不該忍受的委屈,一定要解釋。
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就是當人生忍受的一些委屈和不被理解時,不需要解釋,不需要去辯解,而是懂得不糾纏。
不糾纏,不解釋,並不代表懦弱的退讓,而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解決。
在人性之中,更多的惡其實是存在於語言上面,也是通過語言這一種形式所傳達的。
比如說:一個人未經真相調查,就通過片面的信息製造輿論去打擊一個人。
又或者當一個人創業失敗或者不小心經歷一些波折的時候,不但沒有人鼓勵他,反而會成了這個世上的罪人。
曾經某一個知名的企業家,因為中途創業失敗,他迎來的是所有人的貶低和謾罵。
還有一個非常優秀的運動員,因為一次不小心的失誤,被很多人所指責,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僅有的一次失敗,但是沒有人看到他曾經的付出與輝煌。
這些都是人性語言的「惡」,而人生的智慧,則是在於不糾纏於這些語言的「惡」之中。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小的懼怕,恐懼不安,大的驚恐,神情沮喪。他們的發言就像放出利劍一般,專門窺視別人的是非來攻擊他們,不發言就好像咒過誓一樣默默不語,等待制勝的機會。
在春秋時期,當時發生了一件事情叫做「百家爭鳴」,在百家爭鳴這一事件之中,許多派別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言論,這一句話就是來自於此,也是其中最為特殊的態度。
莊子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這也是莊子對於百家學說進行的一個描寫,他認為「大知,小知,大言,小言」,都是一些互相攻擊,亂七八糟的聲音。
因為「百家爭鳴」並不是站在客觀角度去評價的聲音,而是都是處於自己主觀角度而妄下定論的論斷,這一種所謂主觀妄下的評判,卻把人性語言的愚昧發揮的淋漓盡致,證明的不是客觀,而是自己主觀的妄為。
而莊子這個時候展現出不一樣的態度,叫做「大辯不言」。
當所有人都爭著發表意見的時候,只有自己以不變應萬變,懂得以「不說應萬說」,以「不言應萬言」的道理。
就如同《道德經》中說「大辯若訥」的道理,最明智的言語好像有一些不善言辭。
把一切交給時間,任何真相都逃不過時間的沉澱,有的時候對於一些事情保持沉默是金的態度才好,因為不該解釋的爛事,越描越黑。
當交給時間的時候,反而會有不一樣的沉澱作用,當時間碾過,一切自能澄清。
曾經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明星,因為媒體一些捕風捉影的事情,讓他遭受了非常大的輿論,那一段時間他的精神壓力非常大。
很多人都覺得他應該站出來解釋一下,但是他心裡清楚,這就是一場無中生有的鬧劇,他選擇一切沉默是金,沒有解釋,沒有辯解。
當過了很久的時間之後,這一些無中生有的謊言不攻自破,真相直接浮出水面,也還給他本人一個清白。
他當時經歷了一定的輿論壓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選擇讓時間澄清真相,這反而是最好的一個策略。
因為這個世間的一些惡,是來自於語言,而語言的惡是無法解釋和辯白的,反而越描越黑。
一切交給時間,反而能夠還原真相。
更重要的是,不要試圖和人性的惡去糾纏,那樣只會讓自己活得越來越累。
選擇適當的迴避和逃離,一切交給時間,自然能夠體會到「大辯無言」的智慧和道理。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