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月24日武漢封城開始,我們每天光顧的超市都踩在「生死線」上經營。
超市是民生供應的主要銷售渠道,超市如果死了,民生可能就要出問題。
我們要關心經濟復甦,也要關心糧食和蔬菜。超市,尤其是中小超市,現在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一方面,是爆發的民生需求。因為封城和擔心被封城,民眾短時間內湧入超市恐慌性搶購民生商品,貨架被瞬間搬空,很多超市的貨架上,連一根菜葉子都看不到。雖然這種現象沒有持續多久,很快恢復了供應,但是短期來看民生需求還是有不小的壓力。
另一方面,是年貨禮盒等商品的嚴重滯銷。這部分商品數量大、客單價高、時效性強,過了大年初七基本很難再銷售,現在大量砸在自己手中。同時,超市一線員工口罩嚴重不足的情況,更加重了年貨、非民生商品的滯銷。
雖然超市相比其他服務行業還有一定的現金收入,但在疫情的衝擊下,也很難平衡開支,基本都是負利潤運轉。
怎麼辦?超市,尤其是中小超市,要怎麼「救命、治病、養生」?
1救 命
對於超市來說,2-3月份是「生死關」,一定要過了這道關。
活下來,最緊要,最迫切。怎麼辦?
本文給了5個建議,幫助超市先把命救回來。
1.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2.去滯銷庫存。
3.供應鏈維護。
4.建立商品臨時處理中台。
5.了解融資渠道及相關政策。
我們一個一個看。
第一種辦法,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因為疫情影響,目前客流有限,顧客到店的購物狀態也是即買即走。
針對這種購物狀態,超市可以縮短營業時間,藉助外賣平台,保障民生商品的銷售。而對於雙層樓以上的超市,可以先關閉非民生的經營樓層,將民生商品集中到同一層樓,減少人員、水電等支出。同時,與業主房東商量,是否能適當減免部分租金。非常時期,要共克時艱,共渡難關。
第二種辦法,是去滯銷庫存。在滯銷商品中,比較棘手的是有保質期的年貨禮盒食品。一般年貨禮盒中主要是以堅果、糕點、糖果等休閒食品為主,在疫情影響下,人們宅在家裡,對這一類商品還是有很大的需求。
可以把這些年貨禮盒,轉換成小包裝商品,或者把商品降價後打包成「宅家吃貨專用包」等形式,放到外賣平台上展示。同時在超市線下的消費中,可以把店裡已經拆開的禮盒降價,位置儘量靠近生鮮等民生食品區,顧客有需求時就能順便消費。
實在不行怎麼辦?那就把賣不掉的變成贈品,這樣也比最後爛在手裡扔掉有價值。
第三種辦法,是供應鏈的維護。剛剛提到,2-3月份是「生死關」。因為這段時間民生商品的需求是最大的,超市要保障不斷貨。
所以先整合現有供應商的供貨能力,如果供應量不足,趕緊想辦法,多渠道整合供應資源。
比如可以和阿里、京東的批髮網合作。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可以採取「一品多商」的供貨形式。同時,調整原來「少量多次」密集供貨的訂單方式,改成「增加單次訂單量,延長下單間隔期」的供貨方式。這樣不僅是保證自己不斷貨,也是給供應商一個備貨送貨的喘息。
第四種辦法,是建立商品臨時處理中台。為了能儘快處理滯銷商品,超市各門店之間的溝通、調撥就顯得尤為重要。疫情期間,臨時處理中台,應該要由專人負責。在時間上,應該先以三個月為總協調周期,以周為核查周期。這麼做的目的,是把各項交錯在一起的工作統一調配,避免工作重疊造成人力及商品損耗。
第五種辦法,是了解融資渠道及相關政策。想渡過這場危機,沒有錢可能是不行的。各類籌款渠道都要了解。
比如:網貸、工農建銀行流水貸等等。但是,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找民間高利貸。
目前蘇州、重慶等城市都出台了一些政策,幫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比如,延期繳納稅款、減免中小企業房租、緩繳社會保險費、減輕企業用電用氣負擔、延期償還信貸等等。相信其他省市可能也會陸續出台一些政策,你可以密切關注。
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去滯銷庫存、供應鏈維護、建立商品臨時處理中台、了解融資渠道及相關政策是能救命的5種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會損失一定的利潤,但是為了救命,也必須做。別等,馬上動手,把命先救回來。
2治 病
命救回來了,現在治病。
很多超市對於2020的預期,是以「穩增長」為主。但在疫情過後,超市在2020年的經營策略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大調整。2020年超市的發展基調,現在基本會是「民生大方向不變,小模塊動態切換」。
具體怎麼調整?可以重點關注兩個方面:生鮮和線上。先看生鮮。疫情對超市行業有不小的衝擊,但是我們發現,其中原來以生鮮民生商品為主的超市,影響不大甚至是不降反升。這種趨勢,會繼續延續。
所以,這是依託社區,布局生鮮小店的契機。為什麼是布局「小」店?因為疫情的衝擊,超市的低毛利經營狀態會再持續一段時間,還有一段苦日子要過,所以別亂花錢。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除非有120%以上的把握,否則不要碰。慎重拓展。
而在這場疫情中,許多原來不依賴外賣的小餐飲店會迎來倒閉潮,空出較多100-300平方米的小店面,剛好適合開生鮮小店,這也是超市逆勢增長的機會。
再來看線上。疫情期間,民生商品外賣需求激增,擁有社群運營和外賣能力的超市受到的衝擊更小,許多原來拖拖拉拉不願意和第三方外賣平台合作的超市,也在短短几天內達成合作協議。線上之路,要加快完成。但中小超市加快線上之路時,有兩個點要特別注意。
第一是生鮮的標準化。外賣配送,必須是生鮮商品的定量包裝標準化。超市改造時,重心要放到後台配送中心的設備投入上,主要是生鮮肉品切割、蔬果定量包裝的流水設備,替換原來較低效的手工打包。而在前台,要把生鮮不過稱的定量包方式替代成散裝售賣的方式。標準化,才利於線上。
第二是平衡民生商品價格。疫情之下,小家庭經濟收入也有一定影響,顧客對民生商品價格敏感度更高。做外賣,包裝成本會讓零售價上升。超市要想辦法在降低包裝成本和加快生鮮標準化之間找到平衡點,保障民生商品價格的平穩。
整體來說,超市的經營策略要有大的調整。全年來說,基本是「民生大方向不變,小模塊動態切換」。具體一點,是上半年維穩,下半年引新。再具體一點,是第一季度搶民生;第二季度保單品;第三季度上新壓力有所緩解,但進貨節奏也是要少量多次;第四季度可以從秋季糖酒會和進口食品展等活動上加快引新、豐富商品結構。
3養 生
養生,就是讓身體更健康。在同一場疫情面前,各零售企業的應對能力天差地別。
有的上吐下瀉,有的暴斃而亡。而河南許昌的胖東來應急速度及措施是最快最到位的,從有序的消毒防護措施,再到商品的組織,進店的顧客沒有出現任何的慌亂。這是身體免疫力之間的差別。
命救回來了,病也治好了,想要鍛鍊身體,防患於未然,怎麼辦?有餘力的話,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人、錢、貨。第一是「人」。以人為本,不用多說,你也知道多重要。疫情之下,最先考慮的應該是員工的生命權、健康權。這是人的基本權利,是其他一切權利得以存在的前提。而只要能緩過一口氣來,要優先考慮員工的福利保障。超市的人才現狀,已經是嚴重缺失狀態,疫情之下的慌亂,很多是組織的問題,人的問題。
第二是「錢」。為什麼要救命,因為沒有現金流。現金流這條生命線斷了,就死了。這次在危機中咬咬牙能挺過來,但下一次,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現金流,可以靠平時點滴積累。在正常運營的時候,少量定期存儲。
比如,按每日流水營業額5%-7%節流存儲。為什麼是這個數?因為這個比例,大概是一個連鎖超市平時不注意就會花掉的現金流。省下來,關鍵時刻能救命。
另外,可以有應急金的設定。以年為單位,從凈利潤中要撥出20%作為應急基金。某年銷售額在3個億左右的連鎖超市,凈利潤大概是在500萬-800萬元左右,20%的應急基金大概是100萬至150萬元左右。手裡有錢,心就不慌。
第三是「貨」。貨的養生,既體現在供應端,也體現在銷售端。在供應端,很多超市目前的供應鏈體系,很難做到100%直營,主要是一件商品從工廠到超市的中轉次數太多,在9-11次左右。
除了部分量大的民生商品有可能和生產商簽直營合同外,超市在平時的經營中70%左右的商品還是依賴當地供應商的服務。這種情況下,要和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疫情之下,共克時艱。疫情過後,合作雙贏。
那銷售端呢?疫情的影響再次提醒我們,超市也要加快轉型。融合線上、社群、直播等多渠道拓展。一味「守株待兔」,等顧客上門,效率太低。以服務民生需求的超市業態,也要不斷創新。比如,輕餐飲、小生鮮店+早餐店、社區超市+輕寵物美容店的業態組合,都是創新的方向。
4最後的話
救命、治病、養生。中小超市,是民生供應的主要銷售渠道,他們的生存,關乎我們的生活。
這次疫情,是不小的挑戰,但熬過2-3月份的「生死關」,就有機會迎來轉機。
記住:第一季度搶民生;第二季度保單品;第三季度上新壓力有所緩解,但進貨節奏也是要少量多次;第四季度可以從秋季糖酒會和進口食品展等活動上加快引新、豐富商品結構。
這些建議,我想對其他行業也會有幫助。希望疫情趕緊過去,行業能生存下來,我們的生活也能儘快回到正軌。(作者 劉潤)
來源:劉潤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無法全部鑑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編輯:何尹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OX5YHABgx9BqZZIbBW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