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稱《少年的你》為年度最佳時,先別著急罵

2019-10-29   門徒電影

恐怕沒哪部作品能像《少年的你》這樣。

剛上映便享受了如此陡轉、兩極化的輿論待遇.影片上映當天還是一水稱讚,年度最佳驚嘆更不絕如縷,可沒想第二天卻迎來反轉。

至此抄襲論調被捧起,一些網友更開始對其口誅筆伐。

那這部電影到底怎麼樣?對待這部深陷漩渦電影我們應持什麼立場?

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聊一聊《少年的你》。

很明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關於校園欺凌。

可相較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對青春的濫用、對傷痛文學的消遣、對校園欺凌描繪的淺嘗輒止,《少年的你》似乎更能成為反映校園暴力的一面旗幟。

為什麼?因為影片能讓人感同身受、擊中人心。

在這方面導演曾國祥當真老練,縱然其生涯僅有《七月與安生》一部代表作,但體現在這部影片的鏡頭、畫面跟視聽表達上,導演卻臻於完美的將孕育校園暴力的環境、以及受害者的內心活動呈現了出來。

如影片中對高中校園的刻畫。

沒有矯情濾鏡、沒有俊男靚女、更沒有狗血愛情,有的只是高考倒計時的逼迫、教室埋頭苦讀的壓抑,以及被欺凌學生的驚恐。

在這方面導演利用畫面剪輯、配樂帶動、角色特寫以及蒙太奇的表達,為我們刻畫了高中生的真實群像跟心理反映。

縱然呈現畫風稍顯陰鬱、內斂、沉重,卻也代表著大多數高中生真實的內心狀態。

再如影片對遭受校園暴力的洞察。

在這方面,影片並沒有簡單以暴力渲染,相反導演只是利用大量閃回畫面、鏡頭特寫下施暴者的戲謔神色、受害者的驚慌神態,還有背景里的呼吸跟鋼琴曲來烘托。

這種心理烘托式的表達,縱然呈現上略顯克制,但給予的震撼卻更為深重、也更讓觀眾能體會到不寒而慄的恐懼。而這種感覺相信遭受過校園暴力的人更能體會。

因為這才是來自心底的顫慄,縱然無聲卻足以擊潰人心。

當然影片成功也多虧了一眾演員們表演,無論是演員貼近高中生扮相、還是對角色心理的拿捏,他們都很好的賦予了對校園暴力關係的理解、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呈現。

其中最驚艷的當屬周冬雨飾演的陳念,當她被同學嘲諷、欺凌時,那內荏、堅韌、怨恨、不甘的內心活動交織在表情里,無聲卻足以令人心碎。

再如她獨自回家時,詮釋戰戰兢兢的心理狀態。

周冬雨更是從神態到形體上都發生了起伏變化。不得不說,在影片里周冬雨又貢獻了神級表演,而她這次的表演更值得再多一座影后獎盃。

至於到了易烊千璽,他飾演的小北同樣驚艷,

尤其當易烊千璽在電影里卸下包袱,敢於演丑更不屑於特寫下的裸露,我們也見證了他表演上的蛻變。

可以說在表演上易烊千璽吃透了這個角色,很明顯易烊千璽捕捉到了角色靈魂的一面,於是在演繹上無論是詮釋小北設定下的痞子氣,還是與年齡對應的少年感,他都能輕鬆自如的去勾勒渲染。

如電影中被審訊時的混不吝,如結局時的深情對望,

兩個場景都堪稱角色的高光時刻,

縱然在詮釋上需要不同風格切換,但在大特寫鏡頭下,易烊千璽還是通過神態上的點綴、情感上的迸發將人物複雜心理詮釋到位,

而這讓易烊千璽為影片增色同時,更令其朝著好演員邁進。

可以說在製作上,影片代表了華語青春片頂級水準,因為無論是表演、技法的完美結合,還是畫面、配樂、剪輯多藝術的相得益彰。

影片都達到了既驚艷又驚心、既精彩又顫慄的觀感。況且除了精彩,影片更表達了頗具現實意義的主題。那就是關於校園暴力!

其實技法上的渲染、剪輯上的驚艷,導演的根本目的還是讓我們走進電影,走回校園記憶,然後目睹陽光下罪惡、見證受害者內心的陰霾。

而觀眾每一次痛哭,每一次揪心,也都是為了能讓校園暴力儘快被社會重視起來,為了讓我們不再充當校園暴力下冷漠的旁觀者。

所以說中國需要這樣的電影,尤其是如此真實復刻校園暴力的電影。

在中國留守兒童日趨增多常態下,施暴者的無所忌憚、受害者的無所依靠,只會讓校園暴力越發猖獗激進。尤其由於家長麻痹大意、師資環境對校園暴力不夠重視、施暴者沒有犯罪意識、被害者不敢言明情況下。

施暴者不會被重罰,受害者卻更會釀造出無數悲劇。

如今年4月曝光的甘肅渭河暴力事件。

中學初二學生張凱被五名同學圍毆,幾乎遍體鱗傷,腦室、雙肺等多處挫傷出血,甚至下體腫的有兩個拳頭大,最後更因搶救無效死亡。

再如去年3月曝光的雲南昭通暴力事件,初一女生在寢室被9名同學輪番毆打,並邊打邊羞辱,而從始至終被打女生都沒開口,直至被打翻在地,圍攻人還是沒停手。

現實下的校園暴力,可以說是觸目驚心,而中國校園暴力事件日漸增多,現在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輸入「校園暴力事件」,就能看到更多內容,了解中國校園暴力現狀,一起抵制校園暴力的發生。

伴隨影片上映,這幾天未成年保護法案也在同步修訂。

尤其是修訂草案中將「辱罵、毆打他人,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等校園欺凌等行為首次明確列為偏常行為,並對家庭監護責任、學校管教責任有了進一步規定,更是讓社會從多個方面開始重視校園暴力事件。

《少年的你》存在如果讓更多人早一點認識到校園暴力危害、讓施暴者早一點認識到錯誤、讓受害者早一點逃出陰影。哪怕早了只有那麼一點點,對社會而言就是進步!

當然影片在主題、表達上值得肯定同時,爭議也不能迴避!

有網友指出,電影原著小說作者玖月晞抄襲成性,此前她的《親愛的蘇格拉底》就曾抄襲東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而這次《少年的你》原著更涉嫌抄襲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現身》。

甚至有神通的網友製作了抄襲調色盤輔以證明。

在這方面《少年的你》原著小說抄襲已成板上釘釘。

可是小說抄襲就要將電影功績全部抹殺嗎?

在這方面影片被抵制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畢竟《少年的你》製作時摒棄了很多小說中情節跟風格,可以說導演只是借了小說的殼,而語言、畫面、跟視聽則是原創的東西,而這才也讓原本三流小說拍出了一流的電影。

所以在輿論下當大眾將對小說抵制轉移到電影方面,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我們也應該思考原著小說抄襲是否要跟電影再創作混為一談?

原著小說之罪是否也要將優秀電影判上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