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的蘇州人,都在這裡買過書

2019-09-17     姑蘇好時光

如今說起蘇州的書店,大家多半會想起金雞湖畔的誠品,但那裡更像是一個網紅打卡的文化地標,永遠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在高顏值的空間裡感受著現代商業味的濃厚。

而從前呢,蘇州人淘書買書沒這麼多花哨的講究,要麼去新華書店,要麼就去司前街上的文化市場

最早蘇州文化市場位於南門附近,正好在工人文化宮對面,2004年搬遷至司前街117號,從此就一直在那裡住進了幾代蘇州人學生時代的記憶里。

在網購發達以前,文化市場可以說是全蘇州城買書、買文化產品的聖地,現在看來文化市場不過三層樓,地方算不上大,但那時候就覺得一天都逛不完。

一樓應該是最熱鬧的,碩大張揚的招牌,到處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書,在書叢與人海里想要轉身都變得很困難。

一樓的書絕大多數都是教輔材料,每年寒暑假、開學前,這裡就成了中小學生和他們家長的世界,從幼兒識字、到小學初中的課外輔導再到各類專業考試教材,這讓當年還在讀小學的我頓時感覺前途一片「灰暗」——居然能有這麼多?!學得完嗎?

好在除了各類模擬卷、全真卷,還有許多經典的「課外讀物」可以撫慰年幼的心,封面裝飾得花里胡哨的校園言情小說、奇幻故事可是當年校園裡最流行的讀物。

不過這類書籍都被家長們看做是洪水猛獸,反正不是什麼正經書。真正撐起了課外讀物半壁江山的還是老師們推薦的《讀者》、《青年文摘》、《意林》,裡面的故事不知成了多少學生作文里必備的素材。

以前每次拿到《讀者》,都會先翻到34頁

等到高考後心想終於可以遠離文化市場了,到了大學階段就能解脫了吧。事實證明簡直太天真了!四六級、托福雅思、公務員考試……還是逃不了文化市場一樓的範圍嘛。

與一樓相比,文化市場的二樓就沒那麼熱鬧了,那電梯似乎永遠都是不開的,每次都當成樓梯一樣走上去。二樓呢主要是書法、美術專業的用品,三樓則是以文具為主,越往上人就越少

曾經的三樓承包了多少少男少女的青春痕跡,一張張明星的海報,哪怕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張貼紙都可以讓當年稚嫩的臉龐洋溢起純粹的幸福。

多少人的學生時代在這裡買了一張張周杰倫、林俊傑的CD,亦或是一盤遊戲碟或是電影,從一堆琳琅滿目的商品里淘到自己心儀的尖貨,那種感覺別提有多美妙了。

到現在文化市場三樓已被文具店占了一大半,明星周邊的鋪子早已成了一種小鮮肉的天下,而那些遊戲、電影的光碟更是被逼到了角落,可能都快要消失了吧。

而在整個文化市場裡,還有家畫風最獨特的小書店,弘文書店。有人開玩笑說,整個文化市場的其他店鋪都是「市場」,只有他們家在負責「文化」

弘文書店的變遷

的確,在一眾教輔材料、暢銷書籍的海洋里,這家專注於人文社科書籍的書店顯得那麼特別。而這樣的書店也被讀者稱之為獨立書店

2014年,曾經蘇州最知名的獨立書店藍色書店關門(當年還在南門的文化市場與藍色書店做過一段時間的鄰居),當時在朋友圈還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多少老讀者感慨萬千,這麼大的蘇州還有書店的容身之所嗎?

但誰也沒想到,不過幾年時間,誠品書店、鍾書閣、西西弗……一個又一個更新、更時尚、更豐富的書店把蘇州人的文化市場裝點得欣欣向榮,也許這是屬於一個大品牌的大時代吧。

與他們相比,文化市場實在太老邁了。在夾縫中生存的它,也應該尋求新的改變與出路了。

蘇州鍾書閣

像活在上個時代的文化市場

真正愛閱讀的人永遠喜歡逛書店,逛書店的感覺永遠比在手機上劃螢幕來的生動真實。儘管曾經那些小巧的獨立書店要麼消失在記憶里,要麼躲在城市的某個角落,過著與世無爭的清淡日子。

但我們還是喜歡那種在城市裡閒逛,突然與某個小書店不期而遇的驚喜,也許是因為淘到了一本絕版的《九品官人法研究》,也許是因為看到一套完整的理想國譯叢,又也許,只是因為收穫了一段寧靜深刻的時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Ls5Pm0BJleJMoPMod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