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名篇《珍珠塔》,你為什麼唱不塌?

2019-11-28     姑蘇好時光

蘇州不僅水多、園林多,寶塔也不少,就像那句耳熟能詳的民諺說的,七塔八幢九饅頭,什麼北寺塔、瑞光塔、雙塔……但是,有這樣一座塔最神奇,因為它其實並不存在,而是活在許多戲曲迷的心裡,那就是珍珠塔。

《珍珠塔》是蘇州評彈(準確的說是蘇州彈詞)的經典篇目,自從在清代誕生以來就始終位列評彈熱銷榜,不僅深受聽眾的追捧,各個流派的藝人們也愛演。

越劇《珍珠塔》

這樣的影響力甚至讓這部彈詞出了圈,還演繹出了越劇、淮劇、錫劇等多種不同版本,難怪在江南地區有這樣的傳言:

雷峰塔可以倒,《珍珠塔》唱不塌!

《珍珠塔》的故事其實並不複雜,說的就是一個落魄書生完成人生逆襲的事。故事發生在明代,男主角方卿本來是個標準的官三代,可惜豪門突生變故,滿門抄封,無依無靠的方卿被迫背井離鄉,跑去湖北襄陽投奔姑父姑母。

結果自然是遭到了勢利眼的姑母的冷嘲熱諷,方卿哪裡能忍得住這口氣,不僅和姑母大吵一架,還狠狠發誓一定要考上功名證明給別人看,就差說出那句經典台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了。

唯一對男主另眼相看的當然就是女主,方卿的表姐陳翠娥。她對自己的這位表弟可以說是一見傾心,認定他是個潛力股,還偷偷讓人送了不少錢物給方卿,為的就是能資助他進京趕考,而這些東西里就有她的家傳之寶珍珠塔

後來雖然幾經曲折,但最終男主肯定是高中狀元,本來金榜題名就該衣錦還鄉,但男主可牢牢記得當初自己被姑母侮辱時發的誓,於是喬裝打扮成一個道士跑去姑母家報復,如同現在許多網絡小說里「扮豬吃虎」的劇情,最終亮明身份既完成了對勢利人的打臉,又功名美人雙豐收,可以說是令聽眾大快人心。

故事的情節如今聽起來當然不稀奇,但在當初就是格外有魅力,特別是在經過說書先生絕妙的演繹後那更是效果非凡。

比如說到方卿假扮道士來到姑母家,陳翠娥聽到多年未見的未婚夫歸來的消息當然是內心翻江倒海,激動、欣喜、忐忑不安……種種情緒像被打翻了五味瓶,於是在這樣的矛盾中她一邊下樓一邊胡思亂想,腳步一會快一會慢

據說她從樓上到樓下共走了18級台階,而厲害的說書先生就整整說了18回,一級台階一回書,大家可以想想這得說的多麼天花亂墜!

錫劇《珍珠塔》電影版

儘管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在說書先生的口吐蓮花下,《珍珠塔》的確被演繹出了蘇州評彈的新高度。目前保存最早的是乾隆四十六年的版本(《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在這本的基礎上還有公認的比較成熟的是評彈名家馬如飛編纂的版本。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珍珠塔》的版本也越來越多,先是傳到了魏珏卿,後又傳至沈儉安、薛筱卿。這兩位都是魏珏卿的徒弟,他倆搭檔演出的《珍珠塔》是彈詞界的大響檔之一,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最受歡迎的人氣組合。

他們在「馬調」、「魏調」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嗓音特點巧妙地編排、飾演書中的角色。

比如沈儉安「嗓音啞糯,行腔委婉,韻味醇厚」,就負責方太太尋子、方卿哭訴這樣的橋段;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銼鏘,口角爽利」,就讓他演陳翠娥痛責方卿等情節。

兩種唱腔互相映襯,珠聯璧合,難怪有人將他們稱之為「塔王」(也有將魏珏卿稱為塔王的),沙糯的「沈調」和剛健的「薛調」也成為蘇州彈詞界的新流派。

沈儉安、薛筱卿

《珍珠塔》之所以如此經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文本辭藻的華美,一共有一萬六千多句唱詞占了全書的百分之六十。

無論是連續十八句「因何」還是一口氣七十二個「他」,這些如行雲流水一般的唱詞才是這塔上一顆顆璀璨的珍珠。

同里珍珠塔景園

相傳《珍珠塔》的歷史原型就發生在吳江同里古鎮一位叫做陳王道的官員家中。從2001年開始就在這位陳御史的老宅基礎上利用古建築構件修了一座園林,雖然是仿建但也應有盡有,景色十分怡人。

園子的名字便順勢取作「珍珠塔景園」,就在退思園旁邊。如果下次有朋友去同里古鎮偶遇這座園子,仰著脖子找了半天,發出一聲疑問:怎麼沒看見珍珠塔呢?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淡淡地回一句:這塔啊就在每個蘇州戲迷的心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hJSsG4BMH2_cNUgb9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