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成年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是會稍微注意自己的言辭,尤其是明白,看什麼人應該說什麼話,並不會什麼都往外說。可是,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卻總是忽略自己語言的「殺傷力」。
但是,當孩子的性格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時,家長總以為是孩子自身出現了什麼問題,殊不知這些性格缺陷,都是被家長一言一語累積出來的。比如「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且是語言暴力的影響。
父母的乖寶寶
小林就是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小心翼翼地對待身邊的人,特別是在面對父母的時候。在父母面前,小林幾乎完全沒有自我意識,不管父母說什麼,小林都會無條件的聽從。
而這也主要是因為在小林小的時候,父母對待小林的方式。
害怕小林不聽話,所以父母在教育小林的時候都格外的嚴格。為了讓小林更懂事,父母總是在小林面前哭窮,還時不時地用親情的名義,去綁架小林的自我行為和意識。
小林就在父母這樣的教育下漸漸長大,因為父母這種親情綁架式的家庭教育,小林在對待別人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像對待父母一樣小心翼翼。
大學的時候,小林好不容易交了一個男朋友。對方對待小林非常的溫柔,而且不斷地鼓勵著小林,幫助小林改變討好別人的性格。小林和男友相處得非常好,幾乎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是小林的父母卻對男友非常的不滿意,他們嫌棄小林的男友學歷不高,強迫小林和對方分手。
小林自然不願意,甚至和父母大吵了一架,就在這個時候,父母卻說:「我們為你操勞了一輩子,你就是這樣報答我們的嗎?」聽了父母這樣的話,小林好不容易有所改變的性格一下又變了回去,只能哭著跟男友說了分手,又變回了父母的乖寶寶。
而後來,小林再也不敢不通過父母的同意談戀愛了,徹底放棄了自主戀愛的想法,直到32歲還是孤身一個人。這時候父母急了,但是卻發現為時晚矣。不過這並沒有讓他們覺得自己錯了,反而去責怪小林太傻、沒主見。
其實,小林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在現在並不少見,很多的父母總是以親情的名義綁架孩子。嘴上說著是為了讓孩子更加懂事,但是卻從來沒有思考過,說出這樣的話,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親情的綁架,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孩子更加聽話,但是卻也非常容易使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也許說到這裡,部分家長還不了解,討好型人格究竟有多麼可怕,而對於孩子又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討好型」人格的特徵
第一,不會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在順從著別人,小心翼翼地討好別人,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不管對方提出的要求有多麼嚴苛,他們寧願放棄自己的真實意願也會去完成。這樣的人幾乎沒有自我意識,只懂得順從,在他們的生活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千萬不要被別人討厭。
第二,不會表達不滿
討好型人格的人,從來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說是不會,其實是不敢。因為生活在一個小心翼翼的環境,他們對周圍的人和環境並沒有安全感,害怕自己表達不滿就會被人拋棄。
第三,害怕別人失望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過於在意周圍人的想法,別人隨便的一句話,都會使他們徹夜難眠地去思考其中的意義。所以他們非常害怕周圍的人,會對他們產生失望情緒,為此他們會更加拚命地去討好周圍的人,即使是放棄自身的意願也在所不惜。
而在生活和工作中,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會阻礙自己的發展,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絲毫沒有考慮自己的未來。
第四,自卑情緒
討好型人格的人,從小就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周圍沒有可以信任的人,只能不斷地封閉自己、壓抑自己,以此來獲得他人的需要和認同。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出現自卑的情緒,害怕被別人拿來做比較。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們的心中,自己是比不過任何人的,對自己沒有絲毫的認同感。
這幾句話,家長不該再說
有些家長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一句話就很可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孩子留下討好型人格的種子,致使孩子慢慢的變成討好型人格。家長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1,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窮
有些家長想著告訴孩子家中的家庭情況,可以讓孩子更加的懂事,也能學會節儉。甚至為了讓孩子懂事和節儉,有些家庭原本還不錯家長,也會在孩子面前哭窮。
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對的,想讓孩子學會想讓孩子懂事節儉,還有很多的方式,哭窮是最錯誤的一種。哭窮只會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區別,在金錢上感到自卑,而這種自卑的情緒一旦出現,以後就很難改正了。
2,道德綁架孩子
正如小林的父母一樣,總是以親情的名義道德綁架孩子,以此來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也許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真的能讓孩子聽話,但是這種強壓的做法,其實就是在壓抑孩子的本性,強制性的讓孩子聽話。
而長期在這種道德綁架的環境下生活,不僅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逆來順受的習慣和心理,還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其他人的道德綁架也習慣性地順從,從而漸漸地失去自己的意識和反抗的勇氣。
3,不斷貶低孩子
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驕傲,總是喜歡在外人誇獎孩子的時候貶低孩子。對於家長來說,這種做法是不希望孩子過分驕傲,但是看在孩子的眼裡,就是家長不認可自己的努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來自家長的肯定,因為這種肯定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對家庭的安全感。而父母不斷地貶低,只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真的是如此的不堪,從而出現自卑心理。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作為一個合格的父母,必須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正確的與孩子相處。或許不用像成年人相處一樣,過分的小心翼翼,但是很多話在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不能亂說的。為了避免孩子出現討形成討好型人格,家長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允許孩子說不
很多家長對於好孩子的定義,都是孩子無條件地聽從父母的話,一旦孩子對父母有所拒絕,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出現了叛逆情緒。但這種想法其實是非常的錯誤的,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一定會產生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
為了保證孩子自我意識的正確成長,家長要允許孩子拒絕。這也是為了讓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當和別人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不會一味地順從,而拋棄自己的想法,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第二,多人給孩子足夠的愛,但不要綁架孩子
給孩子足夠的愛,是為了讓孩子對家庭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愛里長大的孩子,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在面對很多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也有足夠的勇氣。相反的,父母實行嚴苛的教育,而不注意對孩子愛的表達,只會大大地影響親子關係,讓孩子無法對家庭產生認同感,也無法對自己產生認同感。
而在給孩子足夠的關愛的同時,家長也不要以親情的名義道德綁架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制定的成長軌跡來成長,過度的道德綁架也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意識。
三,適當地鼓勵孩子
前文中也說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極度需要來自父母的肯定,和別人不一樣的是,父母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自信心確立的關鍵。
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也最崇拜的人,家長適度地鼓勵孩子,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產生認同感,也可以讓孩子在學習和工作上產生更多的成就感,從而對學習產生更多的興趣,更加的認真和努力。
其實,作為家長來說,真的應該好好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公正地對待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要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要求孩子順從。
好孩子的定義並不是完全聽家長的話,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和原則。這樣的人在步入社會生活的時候,才能妥善地處理事務和人際關係,不被人「踩在腳下」。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