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嘉桐街並不起眼。
因為與湖南省腫瘤醫院只有一牆之隔,它又被人們稱為「癌症街」。
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寬不到6米,長不過500米的街道,常年流動著從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前來治病的患者及家屬。
圖片來源:長沙全接觸
遠遠望過去,它似乎與尋常鬧市無異。
人群來來往往,旅館、餐館、蔬果攤鱗次櫛比。
可一旦深入其中,你又會很快察覺到它的不同。
售賣假髮和義乳的商店,摻雜在煙火氣十足的店鋪中,分外打眼。
圖片來源:微博
和店家討價還價的顧客,不少步履蹣跚,身上插著輸液管,手裡拎著澄黃色的尿袋。
圖片來源:二更視頻
在這裡,人們聊癌症就跟聊感冒一樣尋常。
種種悲歡離合數十年如一日地輪番上演,
漸漸凝聚成「癌症街」的生命記憶。
11點左右,烹炒的油煙升騰而起。
嘉桐街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
煙油大多來自小餐館的特色項目——給那些想自己做飯的病人家屬提供烹飪鍋灶、鏟勺和油鹽醬醋。
自己買好菜,連洗帶炒,半小時只需3元,比下館子划算。
一個中年女人認真地守在爐火前,嘶嘶冒氣的高壓鍋里正燉著蘿蔔排骨湯。
這是她為19歲的兒子準備的。
圖片來源:微博
小伙子念大一,正是朝氣蓬勃的時候,卻不幸患上骨癌。
他的大腿骨即將被拆掉,替換成人工骨頭,一根8萬起。
十來分鐘過去,女人拎鍋揭蓋,夾起一塊蘿蔔送進嘴裡。
「燉得好爛!」她禁不住感嘆。
用飯盒來裝的時候,才發現食材太多了,蓋都蓋不上。
她用力壓了壓,自己卻捨不得再吃一口。
老闆娘幫她套好袋子,回身感嘆:
「這裡有賢妻良母,孝子孝女,五好老公!」
啊英便利店,看著平平無奇,但病友們都愛往那跑。
48歲的老闆娘劉長英,也是癌症患者。
圖片來源:二更視頻
2013年,她被查出乳腺癌和宮頸癌。
做化療,疼得死去活來。吐出來的水是綠色,汗珠有指頭那麼大。
一年後,老公提出離婚。
她整個人像被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
領離婚證那天,她記得自己是光著頭去的民政局。
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病魔拆散了她的婚姻,卻帶來了意外的友情。
在醫院一個人做化療,中午病友主動給她帶飯;
撐不下去的時候,有人默默在她枕頭底下放了500塊錢……
來自陌生人的溫暖,幫她熬過了最絕望的時期。
病情穩定後,她留在嘉桐街,開了這家便利店。
店裡東西賣得便宜,只夠維持基本生活。但劉長英並不介意。
她開店的目的,就是想把曾經收到的善意傳遞給更多身在暗處的病友。
她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抗癌經驗,
病友們也喜歡坐在她店門口。冬天烤火,夏天乘涼。
考慮到病人需要找點消遣娛樂轉移注意力,劉長英又買了張麻將桌過來。
現如今,啊英便利店已經是「解憂雜貨鋪」一樣的存在。
既售賣油鹽醬醋,也提供熱騰騰的「希望」。
年過花甲,龔四妹依然有強烈的求生欲。
圖片來源:鳳凰網資訊
很難想像,這麼多種疾病會同時光顧她一個人。
糖尿病,心臟病,胃糜爛,腦動脈硬化,加上新確診的宮頸癌中晚期和陰道癌……
家裡親戚都勸龔四妹放棄治療。
與其人財兩空,倒不如把錢拿來縱情享受。
但龔四妹還想努力一把。
她不依不饒地住到嘉桐街,想著就算花了錢到最後沒治好,也不會有遺憾。
夜間,她頻繁失眠。過不了幾個小時就會醒來用手電照照手錶看時間。
早晨6點多,天剛泛起魚肚白,龔四妹就爬起來洗漱,給自己煮麵吃。
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已經成為每天的例行公事。
久病成醫,她的注射手法頗為嫻熟。
怕自己記性不好,龔四妹每天都會把當天要做的事記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
談到康復,她信心挺足。
因為年輕時有算命先生給她算過命,說她能活到80歲。
譚依蓮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得癌。
她身體一向很好,幾乎從沒打針吃藥過。
和同事在車間通宵打牌,第二天還能接著上班。
剛發現白帶異常的時候,她沒放在心上。
三個月後,兒子陪她去醫院檢查。查出宮頸癌,還是晚期。
圖片來源:南都周刊
52歲的譚依蓮有點恍神,她想回去上班,假裝一切都未發生。
結果兒子一通罵,當晚就把她送到長沙,準備接受治療。
住在嘉桐街,最吸引她的自然是棋牌室。
有一回她在麻將桌旁度過了五天,贏了將近一千塊錢。
來陪護的姐姐譚元在旁邊靜靜觀戰。
她不識字,連整條嘉桐街都沒走完過,也不敢獨自去其他地方吃飯。怕自己丟了。
幾天後,譚依蓮住進醫院病房。
在手術台上,她拜託醫生:
「我不怕,你好好治我,把癌細胞刮乾淨,我三十多歲就沒了老公,我不想治,我兩個兒子要我治,治病的錢都是借來的,你好好治我,我就不怕。」
她的聲音微弱如蚊蠅,態度卻異常堅定。
可這堅定沒有撐過3天。
手術後的傷口疼痛,加上輸液用的「高危」藥水,她被折磨得整夜合不上眼。
進食也變得異常艱難,稍微喝點湯都會反胃。
圖片來源:南都周刊
她平躺在床上不斷乾嘔,粘稠的藥水從胃裡倒灌出來,吐得衣服上到處都是。
手背上插著針管,姐姐幫她脫掉半邊衣服,另一半只能掛在手臂上,褪不下來。
有好幾次難受到極致,她都不願治了。
可疼痛略微有緩解,她又忍不住設想出院後的情形。
不想再回廣東打工了,大孫子已經6個月大了,小媳婦也已經懷孕3個月……
想著想著,眼淚緩緩流淌下來。她把手背擱在額頭上,擋住眼睛。
「治好了以後,就帶孫子。」
啊英便利店的對面,有間假髮店。
老闆娘春蓮姐,談到剛被確診為乳腺癌時的心情,聲音哽咽起來。
圖片來源:二更視頻
當時她覺得老天爺給她判了死刑,沒救了。不如破罐破摔。
後來架不住兒子和媳婦百般勸說,勉強答應接受化療。
到了省腫瘤醫院,看到很多情況比她更糟的人都沒放棄,春蓮姐有種找到組織的感覺。
「不就是癌症嗎?我也試試吧」。她的鬥志被激發起來。
抗癌過程中,她大大小小經歷了近十次化療和兩次手術。
一般的病人都茶飯不思,但春蓮姐執拗,家人燉的補品全都照喝不誤。
憑著這股蠻勁,春蓮姐康復得不錯。但她不願再回老家。
村裡人對癌症有很大誤解,覺得會傳染。得過這個病,有些人連話都不敢和你說。
「但這裡就不一樣了。」春蓮姐語氣又輕快起來。「一樣的病人,說話不會那麼計較,也不會瞧不起人。」
如今她守著嘉桐街這個假髮店,
每當看到愁眉不展的病人進來,她都忍不住開導對方。
有時候還向客人展示自己手術遺留的傷疤,
「你看我,我也是這樣的,但不是都挺過來了嘛」。
嘉桐街上,除了餐館,最多的就是旅館。
圖片來源:長沙全接觸
旅館價格都差不多,每晚40到50元,好幾年過去也沒漲價。
這裡像家和醫院之間的一個中轉站。患者短則幾天,長則一兩個月後便會離開。
房間空下來,馬上又被新的租客填滿。
他們通常會選擇價格相對便宜,不帶廚房的房間,在走廊的臨時灶台做飯。
一家旅店的老闆把自己的冰箱騰出來,給大家儲存藥品,為避免藥品混淆,每盒藥上都寫了租客的名字。
隔開腫瘤醫院和嘉桐街的水泥牆上留著一道小門。
等到病房有空床位了,病人和家屬就提著行李袋和塑料桶穿過它,沙丁魚般湧進住院大樓的電梯。
夜幕降臨,嘉桐街上的鋪面和旅館漸次亮起了燈。
最亮堂的當屬那幾間「棋牌室」。
落地玻璃被老闆擦得透明鋥亮,路人經過,難免會被屋內歡騰的人們吸引。
他們搓著麻將,甩著撲克,大聲談笑,直至深夜。
不知道是不是抱著及時行樂的念頭,很多病友金額都打的挺大。
38歲的麻大姐心疼錢,在樓下看其他病友玩牌,但自己從不插手。
麻大姐的兒子18歲,已經在外闖蕩4年多,搞裝修每月能賺六七千。
工資還不錯,但他愛往酒吧跑。一次就不見了三四千,基本存不下錢。
聽說媽媽得了癌症,他從安徽趕過來專程陪護。
為了幫媽媽解悶,他在手機里下載了「鬥地主」「軍棋」之類的小遊戲。
麻大姐玩著還挺來勁。
中午麻大姐去走廊做飯,兒子在旁邊給她打打下手。
這次過來沒能給媽媽金錢援助,他心裡有些過意不去。
唯一能彌補的,也只有陪在媽媽身側,給她儘可能多的精神安慰。
李慈英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病情。
她因為小腹脹痛去醫院檢查,家裡人都騙她說是小腫瘤。
女婿帶著她到省腫瘤醫院辦完治療手續後,她住進了嘉桐街的一家旅館。
租客們一塊聊天時,有人說:「來這邊的一般都是癌症,不是癌症就不會住這了」。
聽到這句話的第二天,李慈英親自去問醫生,確認了自己的病情——宮頸癌中期。
「要知道是癌症就不會來了,反正也70多歲了,該走了」。
得知真相後,生命的荒涼頃刻間裹住了她。
她有兩兒一女,子女們光景都不好。
大兒子被判了刑,小兒子20歲時喝農藥死了。
回憶起這些,李慈英哽咽地說:
「感覺兒子還是生少了」。
晚上,她坐在床上看電視。
悲愴漸漸平復下來,轉為無聲,平和的笑容。
嘉桐街的另一側,緊鄰湖師大醫學院的操場。
天晴的午後,阿黃會自己拎著尿袋,在球場外面觀看學生們跳操踢球。
圖片來源:鳳凰網資訊
37歲的她尚未生育,就被查出患有宮頸癌。
子宮摘除以後,有病友旁敲側擊打聽她老公態度。
阿黃嬉皮笑臉地直接挑明:「我是切了,他要走我也不攔著。」
阿黃喜歡嘉桐街,這裡沒有嘲笑、沒有異樣的眼光。
女病人可以神態自若地為光頭挑選假髮,男病人也可以不顧男子氣概,彎腰駝背地佝僂前行。
但阿黃終歸還是在意形象的。
即使是坐在旅館門口曬太陽、打遊戲,阿黃也會認真佩戴金項鍊和金戒指。
她似乎有無限的熱忱,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賦予明亮的色澤。
「生病了,就不生活了?」
阿黃對自己的樂觀不以為意。
她操控著女戰士在遊戲里飛檐走壁,獎勵金幣像雨點一樣砸滿螢幕。
據統計,我國每一天都有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
而每一分鐘,都會有超過5人因此逝去。
對每個微小的個體而言,患癌,無疑是生命中的一場地震。
他們要承受肉體的坍塌,以及精神的消沉。
嘉桐街的人們,在絕望和希望中交替前行,
用各自的方式對抗著命運的不公。
從他們身上,你能夠看到生命本身強大的韌性。
一個健康的人可能有100個夢想,
一個失去健康的人卻只有一個夢想。
現在困擾我們的種種問題,無論是職場危機,還是情感糾葛,
到了生死面前,都顯得無足輕重。
馬爾克斯1997年癌症以後寫過一封告別信:
明天從不向任何人作保證,無論青年或老人。
如果明天永遠不來,你也許會遺憾今天沒來得及微笑,擁抱,親吻。
無常,就是人生常態。
給文章點個「在看」,
趁一切尚好,我們都要不遺餘力地活著,將生命中的點點滴滴悉數珍藏。
參考資料:
[1]. 活在「癌症街」,冰點周刊
[2]. 醫院隔壁有條「癌症街」:生死不過一步之遙 , 南都周刊
[3]. 圖解湖南「癌症街」 , 鳳凰網
[4]. 住在「癌症街」上的女人們,請一定要笑著走出來 , 二更視頻
文:啊窺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