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兒角度解析《企鵝公路》:保護孩子的探索欲,孩子能受益終身

2020-05-01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記得前些時候,我看過一部動漫片,叫《企鵝公路》。裡面的主人公叫青山君,一個四年級的男學生。他有段時間突然對一個年紀比他大十歲的在牙科醫院工作的年輕姑娘有好感,她稱之為"大姐姐"。有一天在路過牙科醫院的路上,青山君和附近的孩子們一起發現了一大群企鵝,作為一個生活在一個看不見海的城市的人,他感到很好奇。於是他便告訴大姐姐,大姐姐則鼓勵他勇敢地探索"海"。接下來,他開展了一段探索"海"的奇妙之旅。雖然大姐姐最終和企鵝以及"海"一起消失了,但是青山君依然決定繼續探索下去。因為,連接著世界盡頭的這條路,就是企鵝公路。他相信只要沿著這條路,一直堅持不懈的走下去,就能和大姐姐再次相見。

這部片子裡面有很多隱含象徵意義的事物,很多人看完了都說有些看不懂,而且印象不深刻。當然,這樣有意義的影片對於每個人來說意義都不一樣。在我看來,如果是對於年幼孩子的父母來說,更多的體會估計就是:我們要像"大姐姐"一樣,鼓勵孩子去探索他(她)周圍的世界。可能一時間沒有什麼結果,但這個過程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好處。

保護孩子"探索欲"的好處

我們都知道,年幼的孩子大多都有一股"探索欲",而"探索欲"激發的根本就在於好奇心。有心理學家做過相關研究並得出結論:有好奇心的孩子更聰明。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在這些孩子們3歲的時候,對他們的好奇心和智力進行了測試。時隔8年之後,孩子們長到了11歲,研究人員再次對他們的好奇心和智商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無論這些孩子在3歲時的智商如何,8年之後,那些好奇心更強烈的兒童,會變得更加聰明。不可思議的是,在11歲時進行的智商測驗中,那些好奇心更強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出12分。眾所周知,人類智商的平均分是100分,有一半的人低於100分。可見,這12分足以證明結果有多驚人。

除此以外,好奇心對孩子成長的好處還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1.好奇心推動人類取得成就。

羅伯特·霍夫曼對醫生所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自從1920年代以來,最能激勵醫生們進取的因素,便是他們在智力方面的好奇心。

2.好奇心有益身心健康。

斯萬和卡米力的研究表明,在平均年齡為70.6歲的人群中,好奇心較強的參與者,死亡率更低。雖然不能直接得出結論說,好奇心本身會導致人們壽命更長。不過,研究人員認為,好奇心更多表達了人生的自主性,而這種自主性對老年人的生存至關重要。

這麼說來,鼓勵孩子探索身邊的事物,保護他們的好奇心顯得尤為重要了。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的哪些表現,判斷他們開始有探索欲了呢?接下來,我們不妨從孩子們的一些細節,去觀察他們有關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一些具體表現。

孩子有好奇心的表現

1.愛搞破壞,並樂此不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僅如此,他們還特別愛折騰。比如說,新買回來的玩具車,一些男孩就翻出家裡的工具,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玩得好好的洋娃娃,在一些女孩的手中,不一會兒就裙子破了衣服不見了。這些現象往往讓為人父母者哭笑不得,更有甚者還發脾氣。可是,這些是他們愛探索的真實表現。

2.總愛問這問那

好不容易帶孩子出去溜達,想放鬆一下自己。沒想到,身邊的孩子邊走邊東張西望,看到一些什麼沒見過的東西就馬上問自己:"那是什麼?"告訴他們以後,他們還不罷休:"為什麼它長那樣?"一連串這樣我們認為很低級的問題問下來,我們的興致往往一下子全沒有了。儘管我們會有些不耐煩,但是,這些正體現了孩子喜歡思考。

3.愛搞惡作劇

有些孩子不但喜歡玩,還樂於弄點"不一樣"的。還記得以前回老家,我經常看見奶奶在種地。奶奶離開田地以後,我心想:地里的蔥長這麼高,應該都好了吧?等我把它們全部摘了藏起來,不讓奶奶看見。於是我就這麼做了。後來,奶奶回田地一看,發現蔥全沒了,就問是誰幹的,我沒辦法只好承認了錯誤。沒想到奶奶居然沒責怪我,還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很聰明。"

其實,我自己長大了至今也沒有特別大的成就。不過,在生活中正是因為這種好奇心,我覺得自己的生活特別有意思,過得有滋有味。

既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孩子愛探索的天性,那麼我們又應該讓孩子擁有像青山君一樣有一段屬於自己的難忘探索歷程呢?

如何保護孩子的"探索欲"?

1.鼓勵支持孩子的探索行為

在孩子提出想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先不要急著否定他們,而是弄清楚他們要幹什麼以後讓他們去嘗試。當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遇到難題,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說"你再試試吧""爸爸/媽媽相信你""再努力一點你可以的",而不是說"算了",因為後者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消極,從而失去繼續探索的興趣。

當孩子再次產生好奇心的時候,探索性的活動可能會再次開始。如果再一次遭到大人的阻止,這種反覆經歷的挫敗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感覺,覺得自己對周圍的環境是無法控制的,自己的世界是由他人或其他外部力量控制的,從而產生無助感,以及對失敗的恐懼等,很多其他潛在的發展問題也由此產生。

2.提供探索環境,並參與其中

孩子喜歡搗鼓家裡的物品和玩具,這是孩子正常的探索行為,家長應該理解並支持。因為,這正是孩子想要求知、想要創新的一個舉動,能很好地激發孩子的思維。

儘管如此,孩子"搞破壞"也會引發一系列安全問題。那麼,我們可以把"孩子不能碰的東西"收起來,或是提前告知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保留適度探索的空間。

如果孩子喜歡拆東西,家長可以買一些適合拆卸組裝的玩具,並且儘量讓孩子自己動手,陪著孩子一起探索,這樣孩子的探索慾望會被極大的激發。

孩子普遍愛亂塗亂畫,家長可以買一些繪本,和孩子一起畫畫,並在陪伴的過程中告訴孩子應該在哪兒畫畫,不能在牆上塗畫等。

從育兒角度解析《企鵝公路》:保護孩子的探索欲,孩子能受益終身

3.跟孩子輕鬆愉快地交流

鼓勵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本身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把它看成像遊戲一樣,而不是淪為孩子的"觀察作業"。如果帶孩子出門,有一個方法可以試試,就是每天設置一個小比賽,看看孩子一天下來,能說出多少件大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在此之前,大人也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一些事情,看看孩子有沒有注意到。長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僅得到保護,還一定會有所提高。

由於孩子天然地有觀察力和好奇心,所以大人最好不要強迫孩子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事物,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和體驗。不過,如果發現孩子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有欠缺,可以在旅行途中、或者在聚會中,停下來給孩子一些提示,比如:"咱們來聞聞這朵花好不好?" "這個收費站為什麼有些車要停下來交付,有些車就可以直接開過去呢?""你覺得那個叔叔和阿姨做了哪些事來招待客人呢?"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而孩子未受外界雜質的影響的天性是最珍貴的。孩子的每一次探索時光,每一天的頑皮淘氣,每一天的自由快樂都影響著其未來的成長,因此,要想孩子日後生活幸福美滿,那就請放手讓他們探索吧!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XMOznEBfwtFQPkdTT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