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新高考政策,高一選科決定大學專業,家長真的讀懂了?

2019-07-18   深圳優學1對3

最近,大家查詢了2019年中考錄取結果,

恭喜考上高校的同學們,

即將迎來新的開始。

同時,有很多家長在新高一的交流群中,

對新高考政策中「3+1+2」模式提出疑問,

接下來小優一一為大家講解!

看看高考改革過後,到底有啥區別!

「3+1+2」是什麼?

「3」是語文、數學、外語,由全國統考;「1+2」為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其中「1」為物理、歷史科目2選1,「2」是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科目中選擇2科。

為增加考生和院校雙向選擇機會,考生志願將採取「專業(類)+學校」的組合方式。



錄取模式有什麼變化?

由原來「依據高考統考科目成績」改為「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考生高考成績由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構成,滿分750分。再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

高考成績評定有重大變化!

語文、數學、外語為統考科目,使用全國統一試卷,各科滿分150分,均以原始成績計入總分。選考科目包括物理、歷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等,滿分均為100分,考生須在物理和歷史兩個科目中,選考1科,以原始成績計入總分,在其他4個科目中,選考2科,以轉換成績計入總分。

影響等級賦分原則:

「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科目每科原始成績為100分,轉換後賦分成績滿分依然為100分,賦分起點為30分。」

轉換時將各科目考生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各科目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按照事先確定的比例,依照轉換公式,分別轉換到100~86、85~71、70~56、55~41、40~30五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賦分成績。轉換基數為實際參加該科目選擇考的人數。

具體等級比例和賦分區間為:




高一選科決定大學所選專業

選科對高中生而言,必然要考慮未來就讀的專業,選對選考科目至關重要。

考生在進行選科時除了要看自己的優勢學科,最為重要的參考信息就是高校出具的選科要求,示例如下:




如圖所示:如果想要報考復旦大學法學專業。那麼高一選科必選物理、政治、歷史。同理,想要報考同濟大學軟體工程,那麼高一必選物理,另一門化學優先。;

經總體分析,物理、化學、地理三科的組合,將來大學裡99.4%的專業都可以報考,但是如果選擇政治、歷史、地理三門科目的組合,可以填報的專業只有52.9%。其它的學科組合可以填報的專業基本都在80%以上。

教育部在2018年年初制定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

在《指引》的93個專業類的選考要求中,提及最多的是科目是物理,共被60個專業類提及(不含允許無要求的專業類),占專業類總數的64.5%;其次是化學,被58個專業類提及,占62.4%;再次是生物,被29個專業類提及,占31.2%。

至於政史地三科,只被3-5個專業類提及,僅占3.2%-5.4%。



各科在《指引》的93個專業類的選考要求中的占比

一般來說,《教育部指引》的選考要求中提及物理的專業類,高校在設置選考科目要求時,也會允許選考物理的學生報考此專業類。

所以,對於選考了物理的同學來說,可以報考「要求選考物理」的這60個專業類,另外,允許「不設選考要求」的29個專業類也可以報考,所以一共可以報考89個專業類,即占專業類總數的95.7%。



六門科目對93個專業類的覆蓋率

如上圖所示,物理和化學的覆蓋率均超過了90%,生物覆蓋了58個專業類(62.4%),政史地三科分別覆蓋了32-34個專業類(34.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