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能的、史無前例的7月「空台」後,颱風活躍季正悄悄逼近

2020-07-23     中國氣象愛好者

原標題:在可能的、史無前例的7月「空台」後,颱風活躍季正悄悄逼近

2號颱風「鸚鵡」消散後,西北太平洋進入漫長的「空台期」。氣象數據顯示,從6月14日白天到7月23日夜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任何命名颱風形成,連颱風胚胎也只有一個--那就是7月11-15日靠近我國台灣的99W。

颱風胚胎99W靠近我國台灣島時的雲圖,中氣愛製作

在颱風鼎盛期,太平洋如此表現令人驚訝。不僅如此,隨著北方冷渦的再次出動,原本已北抬的副高將再次被打壓,一屁股坐回熱帶洋面,下沉氣流將再次籠罩颱風孕育地,直到7月底。這樣一來就有兩個後果:第一是暴雨帶將重返長江流域,第二就是颱風活動繼續低迷,7月颱風數量真的可能為零。

隨著山東冷渦和高原槽發展,7月24日起,副熱帶高壓將再度南撤。圖為7月26日的副高(紅線),可見其再次退回華南和熱帶海洋上。中氣愛製作

這將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氣象紀錄。有資料以來,7月從未「空台」過,即使是大洪水的1954年、1998年,當年7月都曾有一個颱風活動。換句話說,今年7月副高偏南、面積偏大的程度,已經趕上、並且有可能超過1998和1954年。正是這偏南偏大的副高,讓水汽源源不斷北上,在長江、淮河流域製造暴雨和洪水。

6月以來,我國南方降雨極多,有三省已打破紀錄。來自NCC

今年副高如此偏南偏大,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厄爾尼諾。我們之前多次講解過,厄爾尼諾之後,太平洋沃克環流會出現異常,本該盛行上升氣流、雨水雲團旺盛的菲律賓附近,轉為副高和下沉氣流控制,乾熱少雲少雨。今年年初的厄爾尼諾雖然很弱,但大氣響應極其強烈,這一點和1954年有點類似。

和1954年還有類似之處的是,在年初的厄爾尼諾後,秘魯附近的太平洋海溫正迅速下降,有發展出拉尼娜的趨勢(目前還不是拉尼娜)。而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相反,它有利於菲律賓以東和南海生成颱風。

據NOAA數據,秘魯近岸有冷水團活動

目前,在副熱帶高壓長期控制、毒辣陽光長期暴曬之下,菲律賓以東洋面、我國南海、巴士海峽的海溫已全面超過30度,且暖水異常深厚,海洋能量非常高。一旦副高北抬成功,大氣響應逆轉,太平洋東風帶和西南季風帶交匯,颱風活躍期就會出現。

7月23日海溫顯示,南海、巴士海峽、菲律賓以東洋面海水錶層溫度已超過30度,南海東北部31-32度。中氣愛製作

1954年8月,在太平洋颱風季啟動後,短短一個月內生成了9個颱風,登陸我國的颱風一直延續到了11月。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副熱帶高壓將在短暫南撤後,於7月28日前後正式北抬,太平洋乃至我國的颱風活躍季已經不遠,還請高溫中的東南沿海,不要覺得今年不會有颱風了,需要做好防颱的思想準備。

1954年8月底,5413號颱風艾黛經過巴士海峽時,中心氣壓約為895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7級以上。該颱風最終以超強颱風強度登陸雷州半島。圖來自NMC颱風網,颱風編號有錯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P8jgXMBfGB4SiUwUu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