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叫萬雲峰的小伙兒,引來不少網友的圍觀。據說早在今年七月,他已經身穿自己設計的環保型服飾,在巴黎聖母院前拍了時尚大片。
之後,徜徉在羅浮宮前的萬雲峰,一身東北大花布裙,頭戴中國寶塔帽,一扭身,一回眸,竟然給法國當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熟悉萬氏設計的朋友們想必都知道,這些服飾基本上本著一個原則:環保。除此之外,中國元素也是顯而易見。
比如這套綠色超長斗篷,便是以漢服的樣式作為原型。
選用被廢棄的迷彩防曬網作為素材,頭頂上是用枯枝做成的帽子,意在表達希望沙漠可以儘早恢復綠洲。
萬雲峰的設計顯然是屬於不走尋常路一派,你說它譁眾取寵也好,創意十足也罷,都無妨。
反正Vogue很看好他,國際版Vogue上稱他為「下一個影響世界時尚的中國神秘『時尚巨星』!」
他從中國美學裡提煉出能夠「為我所用」的部分,通過親手製作,而後親自駕馭,給了世界另一種看待中國時尚的方式。
知乎上有過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中國正在逐漸變強?
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當老外需要考慮中國元素的時候,譬如服裝,譬如電影。
事實上中國元素以它深厚的歷史底蘊,多年來一直令外界心生好奇。
他們想從中國汲取新鮮元素的衝動,在媒體時代還沒有狂熱來襲之前,已成顯而易見的事實。
甚至於歷史上曾經閉關鎖國的特殊時期,眾多還想前來一飽眼福的外來者,不禁暗嘆遺憾。
可見如果僅從這點來推斷強弱,或許並不充分。
應該說世界時尚元素組合而成的大版圖裡,從古至今從未將中國元素置於圖外。
我們在一邊享受來自外界讚美的同時,也不曾忽略自己著手開始創作適合新時代的時尚。
自2005年開始,《時尚芭莎》開始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創意。
從攝影師、造型師到模特、設計師,即便十四年後的今天再看,仍舊可以作為時尚的標誌。
2008年陳漫帶來的《中國紅》,在視覺體驗上成為無數人至今留存心底的記憶。
近些年以蕾哈娜為代表的國際明星,也願意將中國元素的呈現方式交由陳漫處理。
另有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設計師,像是蘭玉,劉清揚,將中國元素,尤其是中國當代都市和傳統文化中時尚的一面,運用於時裝設計中。
這之後,隨著人們審美的日漸國際化,僅是簡單的中國風已然不夠,在中國元素的基礎上融入國際元素,讓它看起來更符合今日年輕人的潮流,藉此擴大受眾。
眼界的擴充,伴隨的是中國元素的豐富性。
在傳統藝術譬如京劇、絲織品、漢字的包裹下,時下火爆的餐館、旅遊打卡地,開始成為藝術養分的源泉。
市井風情里的中國滋味,反而更容易引發共情。
當下的中國時尚正在面臨新的突破,假如回首過往,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好像我們的設計依舊沒有從曾經的影子裡走出來。
它只是在被不斷複製,或是在不加思考的進行創新。以致於「不土不洋」之下,要麼索然無味,要麼驚悚怪異。
如今,最容易展現中國時尚元素的,莫過於紅毯。各路「毯星」為了凸顯所謂的中國風,可說是用盡力氣。
至於效果如何?這又是個「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式的問題。
在一眾經過改良的中國傳統服飾里,怎麼能錯過對旗袍的全新設計。
然而儘管可以代表中國的元素不在少數,可是我們展現給外界的,似乎「青花瓷」、龍鳳黃」、「牡丹紅」就是全部想像。
曾經日本元素之所以能夠大量的流行世界,比如西方藝術界的大咖們,無比迷戀葛飾北齋筆下的浮世繪。
這其中的緣故既有東瀛之風被動吹向西方,同時也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包括山本耀司、草間彌生、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多位藝術家的集體發力息息相關。
他們各自代表日本文化里的不同風格,相當於用一種多元視角,來全面展現日本元素。
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色,屬於旁人無法取代的存在。
無論設計出的最終成品發生過多少變化,你總能清楚的感受到屬於這個設計師的底色沒有變。
他在挖空心思想創意的同時,也很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特色是什麼。
因此即便同一類的設計,也不會給人重複感。
或許我們的設計師也應該避免雷同,多去尋找中國元素中不流俗的表達。
或者即便選擇那幾種眾所周知的元素,那麼能否在表達方式上做出新的突破?
儘管國內自稱為設計師的人很多,但是能讓人們脫口說出名字的卻很少。
至於有什麼和中國風相關的代表作,似乎就更少了。
假如回顧過往,有這麼兩位設計師的作品,我很想和你分享。
2010年的坎城電影節上,「東方祥雲」的旗袍,成為以中國風為標誌的時尚成功案例之一。
這件禮服隨後被杜莎夫人蠟像館收藏,且它的另一件「升級版」龍袍,則被英國國立博物館收藏。
設計師許建樹(勞倫斯·許)一舉成名,此後未多位明星設計濃濃中國味的傳統兼顧時尚的服飾。
2016年的巴黎時裝周上,一組名為「圓明園」的高級成衣系列,禪意十足。
它的設計者名叫熊英。
這種縹緲輕柔的質感,典雅又含蓄,即便不是走秀,就只是平日穿著,也絲毫不會顯得違和。
每件服飾所運用的中國傳統工藝,緙絲、蘇繡、盤金,僅是從衣料的質感來看,仿佛自帶有中國味道。
這兩位設計師筆下的設計,既不失美感,又有各自特點。
你不會覺得這些衣服現在穿起來很突兀,也就意味著它們在生產過程中極少存在大規模的浪費。
倘若它們被設計出來,當然作為觀賞物也無妨,但是在實用價值的助力下,傳播力度和時尚流行度才能因此加強。
這裡我以一檔節目《女神新裝》為例,據了解「羅拉快跑」這一黑白系列創下了2100萬的拍賣紀錄。
只有消費渠道得到擴展,才能讓設計師們適當擺脫窘迫的生活,從而有大量時間投入創作。
觀眾願意為《女神新裝》上推薦的衣服買單,實則也是對設計者的認可。
認可的受眾越多,某個品牌的形成效應也就越顯著。久而久之,有利於一種時尚模式的奠定。
因此對當下的中國元素設計者們而言,貼地氣又不俗氣的作品,更容易成為爆款。
近來這類作品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國內首個進軍潮流界的運動品牌李寧,火到曼哈頓的老乾媽衛衣、將香港80年代的海報直接穿上身......
儘管遠離了傳統中國符號,吸引力反倒毫不遜色。
我們希望中國元素能以更多形式體現在國際上,那麼在此之前,或許最該做的是加深對中國元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