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後,更大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2020-04-11     深視新聞

「國內企業復工復產後,需求有沒有啟動?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疫情大暴發後,海外訂單需求的一定程度中斷,對復工復產後帶來的挑戰和壓力,需要關注。」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在接受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了擔憂。


從現階段來看,中國能熬過自家疫情,但在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熬過別人家的疫情也同樣難,特別是在經濟層面。


01

挑戰轉換


隨著疫情在全球進一步蔓延,對經濟衝擊和社會影響正在呈現新的趨勢。


在疫情初期,企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無法開工。如今在全國復工復產進程加速推進下,復工的目標已經階段性達成。


從國家公布的數據來看,截至3月2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達到98.6%,人員平均復崗率達到89.9%。中小企業復工率已達到76%。


廣東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1日,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為99.1%。


以單個行業來看,3月底工信部發布會上介紹,目前電子信息行業平均復崗率達95%,重點企業復崗率超90%。其中,位於深圳光明區的華星光電,作為電子信息行業的重點企業,復工率截至4月8日已達100%。


有效地抗擊疫情,讓我國企業生產端已高效復甦,而全球疫情的蔓延也帶來新的挑戰——需求復甦與生產復甦不同步。

02

危機待解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復工達產,但現階段處理的大都是去年的訂單,新的訂單隨著海外疫情大暴發驟減。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干3月12日就曾表示,疫情在境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較快,短期看,對全球經濟和產業鏈的影響不可避免,全球經貿增長面臨一定壓力,中國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和新訂單的獲取也將受到一定影響。


從企業端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問題對三類企業衝擊面較大,分別是出口導向型製造企業、進口依賴型製造企業和進出口均有涉及的復合型企業。


據深圳海關統計,1~2月全市進出口總額3460.57億元,下降17.6%。其中出口總額1764.40億元,下降26.4%;進口總額1696.17億元,下降5.9%。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認為,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導致未來外貿的形勢可能還會更加嚴峻,特別是四月份以後,外貿有可能還會出現一定的下滑。這就意味著,外貿的發展或者轉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外貿企業求生存活下去的動力,如何轉變思路將是關鍵。

03

突破求變


如何應對疫情衝擊,解決企業復產「訂單荒」,穩住外貿基本盤?曹鍾雄對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企業出口結構性調整。


疫情期間,出口防疫物資的企業占得市場先機,而隨著疫情對經濟的傳導進一步擴散,對企業的影響範圍也在變大,因此企業的出口結構、方式等必須主動求變。


「特別是隨著國外採用封城等防疫措施以後,我們可以調整需求出口,不僅僅抗疫物資,還包括民生需求的一些基本物資供應。」曹鍾雄說。


二、出口轉內銷的貿易轉型。


「出口轉內銷」並不是一個新詞,2008年金融危機就讓不少外貿企業藉此機會成功進入國內市場。當下,各地紛紛採取刺激消費政策,千方百計重啟消費馬車。這對企業而言,無疑是轉向並深耕國內市場的契機。


「由傳統的外貿向內貿去轉型,由內需的驅動去應對外貿和國際市場的下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做好產業鏈供應鏈的服務管理。


曹鍾雄認為:「隨著企業順利實現復工復產,企業應加強對形勢和供應鏈的研判,提前做好預案。同時在企業成本、相關配套服務上,政府的政策需要跟上。儘可能把成本能夠降下來,企業能夠活下去,這是當前最重要的一個事情。」


以電子信息企業為例,目前深圳相關企業復工率已達99%。高復工率的背後,是深圳一系列舉措的全面助力。


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電子信息處(工業運行監測處)副處長劉勇告訴記者:深圳注重產業鏈的協同復工問題。特別是電子信息製造業的產業鏈非常長,因此以產業鏈為出發點,通過市內外的協調,進一步加速企業復工復產。


「同時深圳也擴大了中小企業風險補償資金池的支持力度,提升了範圍;還調整了資金的補助方向,加大了對中小企業貸款貼息的補償力度,減輕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深圳市工信局表示,當前已建立起重點企業派駐聯絡員等專項制度,深入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包括物流、材料、員工等,針對性協調解決問題,提供精準服務,推進跨區域、全產業鏈復工復產。

深圳衛視&壹深圳客戶端記者:李天南 劉達奇 郭風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p8-aHEBrZ4kL1ViSC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