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在寧波,蠻好!

2020-04-01     留住最美瞬間


最近的熱播劇《安家》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尤其是劇里1.5億的上海老洋房,甚至衝上了熱搜,話題度居高不下!

安家在寧波,蠻好!


能夠安家落戶,居有定所,是很多人的生活理想。而相比其他城市,寧波作為「zui具幸福感城市」榜單上的常客,無疑是很多人安家的首選。


生活在寧波是怎樣一種體驗?

從古至今,無數選擇在寧波定居的人會異口同聲的告訴你——在寧波生活,實在是太太太太太幸福啦!



《安家》中頻頻出現的上海老洋房,不僅僅只是「豪」,而且建築風格華麗典雅,滿載傳奇故事,令人嚮往。


上海思南公館

而古往今來,「東出大海,西連江淮,轉運南北,港通天下」的寧波,素來都是一座開放大氣又不失華麗傳奇的多元城市,同樣也有很多歷史底蘊深厚的建築。


在寧波,說到民國建築,大部分人會想到奉化溪口鎮的蔣氏故居

文昌閣、豐鎬房、小洋房...樓軒相接,富麗堂皇,圍構起一片「民國建築博物館」。


圖片來源:微博@折騰的小肉團

「一座溪口鎮,半部民國史」,在這裡,同樣不缺傳奇故事。作為一代歷史風雲人物的故鄉,漫步其中,能由屋及人,由人引思。


如今,民國往事都已隨風散去,吸引寧波人一年四季都要來溪口鎮打卡的zui大原因就是顏值了。

仙靈雪竇為枕,秀媚剡水繞膝,一派綠野平川,宛若武陵桃源,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除了赫赫有名的蔣氏故居,寧波富有歷史底蘊的建築還有很多,它們默默見證和經受著時間的更迭磨礪。


地處寧波市中心的「老外灘」,有著大量歐式風格及中西合璧的建築,精緻中帶著優雅和浪漫,記錄下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下寧波的歷史變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被尊為「四明三佛之地」的寧波,福地寶坊林立。

這裡有著1700年歷史的天童寺,珍藏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建築精美的保國寺.......


天童寺

在人文淵藪,書香悠悠的月湖之畔,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算得上是寧波之游的「必打卡之處」。



幾千年的海桑田,寧波看遍了歷史興衰與朝代更迭,看多了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那份沉穩與雅致早已浸入城市的血脈,滋養了在這兒生活的人。



「春賞粉櫻晴雲,夏聽浪拍礁石,秋登四明勝景,冬觀落日蒼茫。」擁山攬湖濱海的地理優勢,讓寧波成為一年四季風景獨好的「江南佳麗地」


月湖是處在繁華鬧市中的江南園林,除了滿眼治癒清新的美景,這裡還是浙東學術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


被譽為「西子風韻、太湖氣魄」的東錢湖 ,千年古湖景自全,湖光山色皆經典。給每一位寧波人留下了自己的回味,點亮生活的幸福光輝。



熱烈的夏日,要奔向象山的海島,將星辰浪濤盛在眼眸里,在心中裝下「詩和遠方」。


深秋初冬,四明大地上宛如翻了顏料盤,銀杏燦黃,楓葉火紅,美得像是編織的夢。


馳騁在盤山公路,超長幅的動態油畫展就浮現在你眼前,令人如痴如醉。


銀裝素裹,玉樹瓊花,溫婉詩意的寧波也有一派清冷的時候,化身琉璃般的透徹「新世界」。


以上這些景致只是甬城內的冰山一角,最有滋有味的生活還要你自己來體會。



比起北上廣深,寧波的生活,可謂悠閒中不失活力,繁華中不失寧靜。在這裡,「焦慮」從來不是生活的冠名詞。


江南魚米之鄉,又瀕臨東海,寧波是「真吃貨」們的天堂。

無論是軟糯香甜的湯圓,煙雨山林中的咸齏新筍,還是東海深處的鮮靈美味,都不會讓人失望。


相傳,早在宋朝時期,湯圓就在明州,也就是現在的寧波興起走紅,吃到嘴裡纏綿悱惻的流沙口感,成為延續千百年間的味覺記憶。


而寧波人對大海的探索則更加久遠,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漁獵工具中就可見一斑。


從一日三餐的飯桌到煙火氣十足的大排檔,各類數不清的小海鮮,與寧波人常年相伴,透露的是生活的平常滋味。


海鮮里最下飯的首推肥美鮮嫩的泥螺,平日的忙碌疲憊,都能在「老酒咪咪,海鮮嘬嘬」的愜意里釋然。


春天一來,最讓人期待的便是土裡探出的春筍,新鮮滑潤的薺菜,香氣霸道的香椿,清新爽口,帶來春回大地的新氣象。


可不管富有生機的時蔬有多鮮,對寧波人來說,也抵不過腌菜由歲月打磨出來的風采 。

大名鼎鼎的「寧波咸齏」是寧波人灶間必備的「液體味精」,炒菜、吊湯、下飯都能讓你獲得多姿多彩的美食體驗。


當然,還有街頭數不清的小吃美味,不用精緻的裝修,看得見的煙火,嗅得到的香氣,就是寧波生活的美好註腳。



寧波,是一座待得越久就越喜歡的城市,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比起含蓄溫婉的吳儂軟語,剛來寧波的人,可能會被「石骨鐵硬」的寧波話嚇到。但在寧波待久了,就能感受到寧波人說話的氣勢之中,自帶一種豪爽包容的精神


這是寧波人獨有的可愛之處,也是這座千年都會的魅力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WIQPnEBnkjnB-0zSI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