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寶級紫砂壺的收藏,大家都會想到很多博物館,例如南京博物院:吳經提梁、大彬提梁、聖思桃杯等;故宮博物院:天雞尊、大彬六方、魚化龍等;上海博物館:有子冶石瓢、鳴遠四方、曼生周盤等等……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重慶三峽博物館,同樣有國寶級紫砂壺的收藏,而且這些藏品都來源於一個人的捐贈,這個人就是李初梨。
重慶三峽博物館
01
30餘年收藏全捐,含國寶級紫砂
1983年,李初梨慨然將其30餘年搜集的書畫、拓本、陶瓷、硯台、青銅器等568件文物無償捐獻給重慶市博物館收藏。
1990年他再次捐贈數十件紫砂器、青銅器、瓷器和石刻造像等。
李初梨捐贈的文物上起商周,下迄民國,名家林列,數量之多達600餘件。其中,包括32件紫砂器,不少為國寶級的紫砂珍品。
陳信卿款 桶形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楷書「信卿」。
壺體為上大下小的桶形,蓋微凸,單孔短直流從壺肩部翹出,簡體螭龍壺把頂端起翹,壺腹部飾一道凸弦紋,平底挖足。
陳信卿,明萬曆十年至崇禎十四年間的紫砂制壺名家,善仿時大彬、李仲芳之器,所制之壺堅瘦工整,雅自不群,明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為信傾作傳,列入「雅流」。
徐友泉款 鼎式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楷書「戊午仲春徐友泉制」。
造型仿古青銅鼎,壺蓋微凸,菌形鈕,單孔三彎嘴,簡體螭龍把手,腹部中間飾以突起的弦紋,圈足底,下承三足。
徐友泉,名士衡,為明萬曆年間人,自小拜紫砂名家時大彬為師,善於配合色土,擅長製作仿古青銅器壺。
徐友泉款 瓦棱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楷書「徐友泉制」。
瓦稜柱形鈕,單孔短直流,圓形短頸,壺把為四棱長方形,壺身亦為瓦稜柱狀,圈足底。稜線挺拔有力,具有敦厚穩重之風。
邵蓋款 扁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雙行楷書「邵蓋制呈晚弘先生」。
該壺為扁圓形,橋形蓋鈕,短直流和環形把頂面均扁平,壺身飾三道凸弦紋,平底挖足。
邵蓋,明萬曆四年至崇禎九年間的宜興制壺高手,其家族所制茗壺,世稱「邵家壺」。
沈君盛款 笠形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楷書「楚白齋」,署「君盛」。
壺體為三重台笠形,菌形蓋鈕,單孔一彎嘴,環形把,平底挖足。
沈君盛,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的制壺名家,為時大彬的再傳弟子,善仿徐士衡、沈士良之器。
承雲從款 四方菱花
李初梨捐贈,壺底雙行楷書「崇禎九年承雲從制」。
壺體為半球形,由上至下刻四條筋紋,使壺鈕、蓋、身、底渾然一體,均統一協調成一朵盛開的菱花,起伏有致。鈕似花蕾,環形壺把下端起翹。
承雲從,明天啟、崇禎年間的宜興制壺高手,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承雲從,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
時大彬款 葵花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楷書「浮玉居」,署「大彬」。
壺由上至下刻六條筋紋,統一協調成一朵盛開的葵花,鈕似花蕾,四棱扁孔一彎嘴,以扣為分界,上部四棱,頂端起翹。
將花木形態規則化,造型寫實又富於變化,筋紋線條紋理清晰,體現了紫砂藝人的審美情趣。
時大彬款 龍帶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雙行楷書「萬曆丙申仿供春制」,署「大彬」。
壺體呈半球形,扁圓形鈕中有氣孔,單孔三彎嘴,環形把,壺面前後跨過兩肩凸起兩條帶狀紋,平底挖足。
陳鳴遠款 包袱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兩腋習習清風生」,署「鳴遠」。
造型渾然一體呈包袱狀,這種壺稱誥命壺,俗稱包袱壺。
包袱線條簡練,折紋勾勒自然,壺上部呈弧形,蓋鈕為包袱結狀,單孔方形三彎嘴,簡體螭龍把手,挖足,足端渾圓。
陳鳴遠款 委足方勝壺
李初梨捐贈,壺底行書「清淡見滋味,鳴遠」,下鈐「陳鳴遠」方印。
弧角方鈕,方蓋微凸,單方孔三彎嘴,簡體螭龍把手,方形壺體上下收束,中腰呈弧形微凸,壺底挖足呈八方形。
01
李初梨捐贈的其他紫砂作品
清萬豐順記 高提梁紫砂壺
清愙齋 方斗紫砂壺
清瞿子冶 紫砂壺
清陳曼生 折腰紫砂壺
清逸公 紫砂壺
清陳鳴遠 紫砂壺
清梅汝川 呂純陽醉酒紫砂水盂
明供春 紫砂壺
明時大彬 紫砂壺
明承雲從 瓜式紫砂壺
明邵蓋 凸弦紋紫砂壺
明陳仲美 善壽無疆紫砂羅漢像
明徐友權 瓦棱紫砂壺
明時大彬 仿供春系帶紫砂壺
捐贈一直是博物館藏品的重要來源,在三峽博物館收藏的11.35萬餘件(套)藏品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社會捐贈,李初梨、劉鈞夫婦無疑是傑出代表。
他們化私為公的高尚行為,足為後世楷模,也將啟迪來者。站在這些紫砂器面前,它們將帶我們走進上世紀上海灘那段上海仿古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VFNb28BMH2_cNUgmv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