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領著女兒下樓玩,囡囡一看到小朋友就跑過去和他們瘋玩了起來。
但是,沒過一會兒,囡囡突然神情低落的跑過來和我說,「媽媽,我不想和他們玩了。」
我雖然驚訝,但也知道現在問不出什麼,就把她帶回家了。
吃晚飯時,我看囡囡一直用筷子搗飯不吃,我語氣有點重,「好好吃飯,不要亂搗飯。」
囡囡突然把筷子摔在桌上,大喊著說,「吃吃吃,就知道吃,我都吃成豬了還吃什麼?他們都笑我。」
她哭著喊完,蹬蹬的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待我反應過來,我急忙跟過去看看,只見她一個人趴在床上大哭。
我坐在床邊陪著她,等她情緒穩定後,才知道今天下午小朋友喊她「肥豬、狗熊」,說她又肥又笨。
那一刻,我心疼壞了。
把女兒好不容易哄好、哄睡著之後,想到小朋友給女兒取的綽號,心裡還是十分生氣。
但等我翻了育兒書之後,才發現囡囡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孩子就像小樹一樣,你永遠不可能知道它的枝丫下一秒會向哪個方向伸展。
而孩子給人取綽號、取笑別人的行為,也總是無期而來。
這期間可能是多種因素構成的。
可能是正處於「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一般在孩子3歲左右出現,這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特殊表現。
這一階段的孩子,一邊瘋狂的吸收各種語言詞彙,一邊又悄悄發現了語言的力量。
於是,他們格外鍾情於「屎尿屁」「打屎你」「討厭你」這些不文明卻又有殺傷力的詞。
但其實,他們並不懂這些髒話的含義,只是覺得新鮮好玩。
他們的「出口成髒」,也單單只是因為他們發現這比大聲哭喊更能吸引父母的關注。甚至他們發現有時因此可以逗樂父母。
於是,更專注於「詛咒」類的詞。
可能是從眾心理,跟風喊叫。
4-6歲兒童自身語言才剛剛萌芽,不能自覺地調節檢查自己的思維過程,缺少對自身思維的反省意識和反省能力。
就像上文的小朋友一樣,因為小夥伴中有人喊了「肥豬」「狗熊」,所以他們四五個人都一個接著一個喊。
他們還小,沒有惡意,只是覺得好玩,只是覺得其他小朋友都喊了,那我也喊喊唄。
可能是模仿父母無意識的「髒話」。
有次我和囡囡逛超市的時候,看到一對父子。
「我靠!這奧特曼也太酷了吧!」兒子興奮地說。
父親聽到這話,火冒三丈,「TMD,誰教你說的髒話?」
看著兒子不回答,父親越罵越上癮,而兒子只能在一邊拚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其實,這兒子的髒話能跟誰學的呢?聽他父親說話便知一二。
或許,父母隨口一說的髒話,孩子沒有立馬學會,但一段時間後,卻會突然冒出來。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可能是已有詞彙表達不出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詞彙不多於大人,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情緒就比大人的少。
那麼,一旦他們的情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不出,他們便會選用一些有力量、有攻擊性的字眼去發泄。
嗯哼大王在一次媽媽霍思燕沒有滿足自己要求時,放出狠話,「我以後不給你買100支口紅」「晚上不跟你睡」「不跟你一起坐火箭」……
這些「以牙還牙」的話語,像倒豆子一樣,嘩啦啦的往外冒。
只是因為嗯哼剛才被媽媽訓斥,現媽媽又不幫自己找裝恐龍的袋子,委屈一下襲來,只能用這些傷人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委屈。
即便父母知道每個孩子都會有上面「討人厭」的階段。
但是,一旦想到其他孩子可能會「惡語相向」自家寶貝時,父母還是心疼的不行。
那如果萬一自家孩子遇到被同伴取難聽的綽號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認同孩子的委屈,懂得孩子的傷心。
父母在知道孩子被取綽號時,不要盲目的生氣,首先要先弄清楚兩個問題:
一,這綽號是孩子被人有意取的,還是無意取的?
二,孩子對這個綽號介意嗎?
如果孩子本身對這個綽號都不介意的話,作為父母我們也不用介意。
但如果孩子覺得委屈,我們就有必要挺身而出安慰孩子。
傾聽孩子的訴說,表達對他委屈的理解,甚至可以把自己小時候被取綽號時難過的心情拿出來,讓孩子知道你是真的理解他的。
用眼神、用表情、用擁抱、用話語,一點點撫慰孩子委屈的心情,避免孩子自卑。
其次,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說「不」。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聽話、乖,卻忘了教會孩子如何說「不」。
教會孩子說「不」,讓孩子正確表達自己意願,明白與他人相處的界限在哪裡。
父母可以在家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父母先是扮演被取綽號者,讓孩子給自己取綽號。
當孩子喊這個綽號時,父母要立馬表情認真,語氣嚴肅的說:「你這樣說我,我不喜歡,請不要再說了!」
場景結束,角色互換。
孩子不知如何表達,便讓其模仿父母說「不」,孩子說「不」的能力也在一次次不同的情景下得到了加強。
最後,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先嘗試解決問題。
《陪孩子走過3-6歲敏感期》中提到,
「孩子本身就是在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會形成只有他們自己才懂得的規則。」
孩子間的每一次矛盾,都是他們社交能力得到提升的絕好機會。
父母可以選擇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理智的幫孩子分析這件事的解決辦法,也可以選擇讓孩子自己先嘗試解決。
是原諒,還是不原諒?
不原諒,又應該這麼做呢?
父母和孩子這樣一問一答,無形中不僅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解決,而且也提升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而又可愛的天使。
而能妥善應對嘲笑的孩子,則一定是內心有鋼鐵俠般強大內心的超人。
父母只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愛與陪伴,讓他們永遠都有一個堅實的後盾,讓他們在孤獨無助時找到依靠的地方,他們便會勇敢的健康成長起來。
孩子也會因為愛,變成小小魔術師,在人生道路上步步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