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帝國大一統局面維持了約四百多年,隨著東漢末代最高領袖漢獻帝劉協「主動」辭皇帝崗位,禪於曹操之子曹丕,古代中華帝國又進入長達360多年的政治動盪時期。期間,政權快速更替,皇帝走馬燈般輪換。
數百年間裡,中國古代的政治精英們,未對有可能孕育現代分權制衡的先秦封建制有所恢復,也沒有突破秦漢郡縣制大一統之藩籬,更不曾創造出影響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制度創新。唯一突出的歷史成果是,生產了中國歷史上單位時間裡數量最多的皇帝。
現代治史者將前述盛產皇帝的三個半世紀,簡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在該歷史時期,皇帝的型號系列多樣,種姓斑斕。最後的系列,是南北朝南朝四國最後的陳朝。帝國往事中的陳朝,是中國史唯一皇帝姓氏為國號相同的朝代。當然,這只是結果。事實上陳朝建國定號之由來,卻不是因為開國皇帝姓陳,而是首任大皇帝陳霸先在前朝梁國的封號爵位曾為「陳國公」「陳王」。
《史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是故,歷代國君不但不會以其姓命其國,且儘可能避其姓氏,多以其在舊帝國封號爵位命名新朝國號。三國後期曹魏政權因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東吳政權則源自孫權受漢室賜封吳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而有大漢王朝,隋朝國父楊堅之父楊忠在北周朝為隋國公,李淵實乃隋王朝駐守唐地太原的唐國公等等,不一而諸。
中國古代國號還有取自部落名稱如夏、商、秦朝;有以興發之地名稱作為國號如蜀、西夏、宋、契丹遼。也有順應宗法傳承關係,如明朱元璋自認白蓮教起義軍出身,故以白蓮教首領明王確立大明王朝國號。還有一類則取抽象祥瑞意,典型如元朝,忽必烈自《易經》「大哉乾元」取之。
職是之故,前述中國歷史唯一皇帝姓氏與國號相同如陳朝,實因遵循帝國舊制,而非陳霸先膨脹自己的「崇高感或其老婆的優美感」。
南北朝大時代,包括兩晉以及曹魏,顛覆國家政權者,很少有外國勢力干涉,亦非政治異見人士所為,農民起義軍也未見成功者,而無一例外是統治集團內部大老虎造反推翻舊政權,建立新王朝。由此可見,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打擊當朝大老虎,不是沒有道理。北魏朝的高級幹部高歡與宇文泰,挖了拓跋家族的牆角建立東西魏、北齊與北周。北周國防部長、大將軍隋國公楊堅摘了北周統一中國的勝利果實。南朝那邊,東晉軍政要員劉裕取司馬晉建劉宋帝國。劉宋帝國中央軍司令官蕭道成,照葫蘆畫瓢推翻劉宋而為齊。南齊帝國地方軍閥長官蕭衍同志,深諳槍桿子出政權的黃金定律,滅齊建立梁國大業。
本篇主角陳霸先同志,是南朝梁帝國久經考驗的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是古代中國網紅皇帝梁武帝親自培養的忠誠後備幹部,是南梁帝國既得利益者與合格掘墓人。當然,在帝國政治絞肉機混過來的陳霸先同志,和他的子孫們,終究也逃不過歷史車輪的碾壓。
一
公元503年,梁武帝蕭衍的建國大業完成一周年之際,蕭梁帝國的掘墓人陳霸先同志誕生,出生地位於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54年之後,55歲的陳霸先埋葬了建國56周年的梁王朝。
《陳書》記載,陳霸先「少倜儻而有大志」,大意是說開國皇帝天縱英才,異於常人,天人下凡,這些當然是欺騙廣大人民群眾的把戲,萬不能當真。此等小伎倆,近現代軍閥農民起義頭領也多有效仿。然而,成就霸業,特別是新朝代的開創者一般均有過人之處也是肯定的,可史書一旦從道德上、自合法性上拔高這些個鳥人梟雄們,往往都是騙人的勾當。中國兩千年帝國史,血雨腥風,厚黑當道,皇帝們執政的道義與合法性資源乏善可陳。真正道德完人反而不可能䊨取大業,陰謀小人外加些英勇果敢之徒,則為建功立業之必需。
陳霸先據說是漢名士陳寔之後,其實陳霸先本人出身於草根階層,與今天開奔馳逛故宮的權貴二代斷不可同日而語。此公倒與明太祖朱重八有很多相同的經歷與性格特徵,出身低微,但聰明勇敢,且受長官待見,此哥倆對於拍馬屁之傳統瑰寶得心應手,運用嫻熟。據說明朝名將戚繼光就是投長官所好的馬屁高手。霸先同志當兵不久,就受到皇帝之侄新喻侯蕭映器重。此後歷經三次大的變故,陳霸先逐漸成為梁帝國軍事大員,直至完全控制帝國軍政。
一是公元544年,廣州發生反革命暴動,守將蕭映被困,陳霸先一戰解困,引起明星皇帝梁武帝的注意。二是同一年李賁交州(今天海南、廣東南部及廣西東部地區)稱帝,公元545年剛剛取勝的陳霸先即被委任交州司馬討伐李賁,三年平叛,陳霸先聲名大振。三是侯景之亂期間,陳霸先與王僧辯結盟,最終大敗侯景反革命集團。公元555年,侯景之亂三年之後,皇權式微,梁帝國兩大軍事大老虎陳霸先與王僧辯衝突乍起,9月,陳霸先聯軍攻入建康城,王部敗北,王本人被殺。
中華帝國政治更替史,與當下中國電影劇情如出一轍,看了片頭就預知結局。不出所料的不久,梁帝國實際控制人的陳霸先受15周歲的靜帝梁方智禪位,定國號為陳,改元永定,時間是公元557年。
一代梟雄陳霸先雖然當了皇帝,但江山不但不穩,而且他的陳帝國所代表的南朝自侯景之亂,強盛已不復當年。北朝此時已強盛於南朝。建國之後的皇帝繼續南征北戰。兩年之後,即公元559年,56周歲的陳國開國皇帝陳霸先病逝,遺詔臨川王陳蒨即位。
二
南朝陳國第二任皇帝陳蒨,乃陳霸先兄長陳道譚(又名陳談先)之子,公元559年陳霸先病重,遺詔侄子陳蒨繼大位。陳蒨受叔叔陳霸先器重多年,陳霸先戎馬一生,侄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陳霸先得力助手。但皇帝臨終託大位於侄子倒不是此公的優秀,儘管陳蒨確實少年英武才能卓越,而是,當老皇帝即將離開人世,他唯一還活著的兒子、太子陳昌尚在北周朝當俘虜。
DNA是專制帝國最可靠的政治因素,無奈老皇帝陳霸先臨終只能在同族物色皇帝接班人選,基此原因,長期受皇帝器重的臨川王陳蒨方得入京繼位,是為陳文帝。
史傳陳文帝穩重機敏,有膽有識,舉止不出禮教法度,是南朝少見不作不昏三好皇帝。陳文帝受命之際,遠東中國版圖,北齊對南朝虎視眈眈。北周國力日益昌盛,正圖橫掃大江南北之統一霸業。文帝在位7年,平叛內亂,殫精竭慮,居然出現了難得的「天嘉之治」。
中國或因為缺乏宗教信仰,素有以吏為師之傳統惡習,事實上從事政治者不僅多不是什麼道德高尚之徒,多數情形更是扮演著人間禽獸的角色,這在權力不受制度性約束的專制社會尤其為甚。即使如陳蒨者,在南朝宋齊梁陳共計30枚皇帝里是數得著的好皇帝,就人品道德而言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其實好皇帝與好人絕對沒有半毛錢關係。北周在陳朝先皇帝陳霸先駕崩陳蒨繼大統不久,就將太子陳昌送還陳國。北周皇帝此舉之陰險目的明顯,就是給敵國陳帝國製造權力爭鬥內訌,以圖滅陳的偽大目標。而這邊陳蒨畢竟是南朝少有的明君好皇帝,他對北周的用意瞭然於心。內訌將啟之前,陳蒨以最少的代價輕取陳昌小命,北周陰謀破解。可憐陳昌先生,貴為開國儲君,首任皇太子,一天好日子沒過,就提前去見了先帝父皇。
公元566年5月31日,陳朝第二任大老闆陳蒨病逝。
三
早在陳蒨即皇帝位的公元559年,5周歲的陳伯宗作為陳蒨嫡長子,就被新皇冊立為皇太子。陳蒨到底是明白人,歷史證明確立嫡長子繼承制,是專制帝國權力交接最小代價最少流血的制度性安排。無奈陳蒨壽命太短,在他去世的時候,太子陳伯宗也只有12歲,他最不願看到局面,在其死後不久還是如期上演。
專制者註定要掉進專制的陷阱(傅志彬語),一世英明如陳蒨也無例外,陷阱之一就是專制者過於自以為是。陳蒨生前授予胞弟陳頊過多的權力,並在臨終託孤於陳頊。普通平民,兄弟託孤,撫養成人成才,一般問題不大。專制權力毒性極深,足以使兄弟鬩牆,父子殘殺。帝國歷史上,皇帝託孤多成羊入狼口,例外如蜀漢諸葛亮,大清多爾袞等沒有篡位者,幾為少數。
幼帝登基,不是權臣專權,就是後宮外戚干政,如果說皇帝都不得好死,小皇帝又是皇帝裡面最最危險的物種。現代法律對少年兒童一般都給予特殊保護,法理基礎是因為兒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權利容易被侵犯。一般民眾認為,皇帝一言九鼎,手握生殺予奪的權力,可誰又曉得,皇帝死於非命的比率遠高於普通百姓。歷史統計結果證明,少年皇帝,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沒有之一。
少年陳伯宗就是這樣一位身處險境的未成年人。當了兩年兒皇帝之後,公元558年11月,叔叔陳頊顛覆了小皇帝政權,小皇帝被降為臨海王,又過一年,小皇帝不明就裡的死去。
四
公元554年,北周侵略軍攻陷江陵(今荊州),陳頊與堂弟,即陳霸先唯一的兒子,後來的太子陳昌被虜去西魏首都長安數年。因此,陳帝國第四任皇帝有過當俘虜的特殊經歷。
帝國戰爭觀念里,一個極不人性的傳統,即打敗仗丟了性命或成烈士,身敗自殺或還可成仁,而一旦當了俘虜苟全,則完全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這在晚近歷史,特別明清專制極權登峰造極的文化里尤其明顯。前述觀念在南北朝時期或不強烈,或特權階層網開一面。總之,陳頊與陳昌哥倆身陷異國長安,儘管身份是戰犯俘虜,但鑒於哥倆不是普通人民子弟兵,而是梁帝國中央軍總司令陳霸先的侄子與兒子。因此,西魏宇文家族掌控的政府未曾讓小哥倆吃過什麼苦頭,好吃好喝供著,留置其待日後它用。
不僅如此,公元557年,陳霸先在江南稱帝建立陳朝,新皇帝同時遙授在敵國當俘虜的兒子陳昌與侄子陳頊為皇太子與興郡王。俘虜被加封太子與王爺,這在故國歷史上也算是頭條新聞。同年2月15日,西魏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在堂兄柱國大臣宇文護的策划下,受禪西魏末代皇帝元廓的帝位正式登基,建立北周。因此,陳昌與陳頊的身份由西魏俘虜變成了北周俘虜。
公元562年,北周將陳國前太子與王爺送還陳國,而此時陳蒨已經做皇帝3年。太子的命運前文已交待,被堂兄皇帝送去西天。興郡王則不同,他是皇帝的親兄弟,又對皇帝大位沒有現實的威脅,於是榮華富貴盡復來。但讓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親兄弟日後還是殺了自己的兒子,如同皇帝當下殺了陳昌,同出一個邏輯。
陳霸先兄弟子侄在古代中國皇帝朋友圈內算是出類拔萃的一個群體。與陳蒨一樣,弟弟陳頊也不是等閒之輩,是個好皇帝。陳家的皇帝們,奪權歸奪權,殺戮歸殺戮,超越帝國權力鬥爭底線的事情,陳家爺幾個沒怎麼干過,而他們治國理政的能力,尤其是南北朝風雨飄搖行將就木的最後時間段里,要不是最後一個風流公子敗國主子,陳家爺們可堪模範皇帝群體。陳霸先戎馬一生自不畢多說,就連篡位成國家領導核心的陳頊,很早就隨叔叔陳霸先、長兄陳蒨浪跡政治軍事戰鬥一線,是久經考驗的革命戰士。
公元558年,28周歲的陳頊即位陳朝皇帝,史稱陳宣帝。
陳宣帝在位期間,帝國整體渡過了一段較為民定國安的時期。此時的中國版圖,北周強大日盛,北齊則江河日下。如果長江南北之陳朝聯齊抗周,三國鼎立之勢可成。無奈北齊卻在陳朝與北周兩國聯合絞殺之下,終被北周吞併。假以時日,北周的軍隊下一個目標就是南朝陳國。歷史弔詭的是,陳頊當政當時,皇帝下令北伐北齊大獲全勝,居然是陳宣帝任內最為彪炳史冊的武功。北齊被陳朝軍隊擊敗尚未恢復元氣時,即被北周滅國。
公元582年2月12日,陳宣帝病逝,終年52周歲。
五
公元582年2月12日,先帝陳宣帝一命嗚呼,宣帝嫡長子,29歲的皇太子陳叔寶即皇帝位,史稱陳後主。前文談到,陳朝自陳霸先始,雖然都不是什麼好人,可幾代皇帝文治武功都相當了得。例外是陳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與眾父輩不同,他是個好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好人,卻不是一位好皇帝。
好人陳後主在位7年,先後10次大赦天下,如此頻繁赦免民眾牢獄之苦,在中國古代並不多見。此公雖崇尚奢靡之風,卻無濫殺無辜之好。此公荒廢朝政,治國安邦乏善可陳,卻算得上風流才子。陳後主喜愛文學,傳世99篇詩詞「竟似唐律」,多算得了上乘之作。他還精通音樂,造詣極高,常與宮廷樂人創作演奏音樂。
陳後主除了是位有文藝才氣的好人外,實在是枚遭糕的皇帝。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公元581年,北周權臣、大丞相、隋國公楊堅取北周而建隋朝。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占據大半個古代中國版圖的隋朝兵強馬壯,隋文帝楊堅更是意氣風發,懷削平四海之志。處於弱勢的南朝陳朝,本當韜光養晦,勵精圖強。相反,文藝皇帝陳後主卻出人意料的提出三個自信,認為大陳國依長江天險,曾據北齊三次進攻,退北周兩次討伐,小兒楊堅定難渡長江,拿咱厲害大陳國奈何。
皇帝如此自信,幕僚臣工們亦好報喜不報憂,國家大政無一不誤判,軍機戰事無一不貽誤。當隋朝50萬大軍登陸長江南岸,兵臨陳朝於首都建康城下,一切晚矣,時間定格在公元589年,陳朝亡。
不幸如陳後主,在風花雪月間突然成亡國之君。此公也可以是說是幸運的,碰上氣量過得去的隋文帝楊堅,居然讓他這位陳朝末代皇帝得以善終。
公元604年11月,陳後主病逝於洛陽,終年51周歲。
尾聲
南朝陳朝,於公元557年由陳霸先反南梁革命成功建立,又經陳蒨、陳伯宗、陳頊、陳叔寶4皇帝,至公元589年被隋所滅,存國32年。
值得注意的是,陳朝建立時的公元557年,陳朝末代皇帝陳叔寶就已4周歲,也就是說,陳朝存國之短,以致於全部5位皇帝出生時的國籍都南朝梁國。並且,在南朝四朝30位皇帝之列,陳朝皇帝除陳伯宗外,其餘4位均得以善終而死,不得好死率只有20%,在古代中華帝國較為難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G6vyHEBfwtFQPkdnb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