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部金融史》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大國崛起時,錢都從哪裡?

2020-01-31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中國是部金融史》一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里,我們從周天子分封天下開始,說到了大秦帝國的建立。


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發現了:


在大秦帝國建立以前,人與人的關係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天子把土地分封給家族子弟和有功之臣,後者對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政治、經濟制度,治理自己的封地,對外向周天子效忠,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們的經濟實力逐漸凌駕於周天子之上,其中,最強的七個還先後擁兵自重,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



後來,秦滅六國,在中央集權上建立起了一套官僚體系,體系內的官員由中央統一任免和控制,對人民進行管理,同時又相互監督,相互制衡。



但是,中央集權卻會出現兩個很大問題:


一個是,隨著政權的延續,官僚機構作為整個帝國的維穩系統會變得越來也龐大,讓古代農業社會根本無力承擔,不得不藉助高昂的稅收和苛政,向老百姓攫取財富。



二一個是,整個官僚機構的設立,根本目的在於滿足帝王一個人的私慾,因此,一旦帝王的做法讓老百姓們寒了心,便會激起全天下的反對。


那麼,這樣的制度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產生的?在集權制度形成期間,財政制度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讓我們從楚漢相爭開始說起吧~


01.

楚漢相爭,一道岔路口的選擇題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被丞相趙高推上了王位。此時,他祖父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國才僅僅存在了15個春秋。


然而,僅過了46天後,劉邦的軍隊便已經兵臨城下,子嬰出城投降,秦代滅亡。隨後,起義軍里最強大的一隻軍隊在項羽的率領下也到來了。



後面的故事,相信熟悉歷史的朋友也很清楚了:


項羽殺掉了子嬰。起義軍在項羽的主持下瓜分天下,各自稱王。


秦代統一的疆土被分割成了十九個諸侯國。其中,先入官的劉邦被封為漢王,接收了巴蜀和漢中等,定都南鄭。而,項羽則自封為西楚霸王,占據了梁、楚地的九個郡,定都於鵬城。



如果你對文字足夠敏銳,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便是,自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從來就沒有過稱帝的野心。


他之所以會率兵起義,其目的純粹只是廢除「皇帝」,回到諸侯時代,由各個諸侯各自治理自己的國家。


換句話說,項羽的心中,他一直想做的,只是一個類似於「齊桓公」的霸主,只對諸侯行使有限的「監督權」,說白了就是「人民警察」。



但是,他的對手 —— 未來的漢高祖劉邦,卻偏偏不是這樣的一個人。


作為一個絕對的「草根」,劉邦並不甘心於只做一個統治「彈丸之地」的諸侯,而是想要和秦始皇一樣所到之處,均是他劉家的天下。



於是,楚漢之爭,也從項羽和劉邦的個人恩怨,上升到了「諸侯加霸王模式」與「中央帝國模式」兩種制度的爭鬥。


02.

成也韓信,敗也韓信,

齊王到底冤不冤?


說到這裡,我們便不得不提到一個人 —— 齊王韓信。


在後人眼裡,韓信是一個很矛盾的角色。在楚漢相爭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他,謝絕了西楚霸王項羽「天下三分」的美意,成為了劉邦滅項羽的三大功臣之一。



然而,劉邦滅了齊國後,韓信卻把自己擺在了與劉邦同等的位置上,向漢王申請去做代理齊王。這不僅引來了劉邦的猜忌和不滿,也為韓信日後的冤死,埋下了伏筆。


因為,雖然在韓信看來,劉邦只是一個新的霸主,自己擁護劉邦,和做齊王,治理齊國的土地,並不矛盾,但是,在劉邦看來,韓信卻是一個擁兵自重、功高蓋主的功臣,如果不儘早殺之,只會給漢家江山留下無窮無無盡的禍患。



於是,公元前196年,韓信奉召入宮,被呂后手下宮女亂棍打死於宮內,留下一片唏噓。


然而,韓信的冤死,卻並沒能讓劉邦坐穩漢朝的江山。


一方面,韓信的冤死讓更多的異姓諸侯王看清了劉邦的野心 —— 「所到之處,皆是劉家的天下」。於是,諸侯們紛紛擁兵自重,小心翼翼地防範著來自皇室的猜忌,接連讓呂后動了好幾次殺心。


另一方面,直到漢高祖死去,帝國都沒能夠建立起統一的財政制度:各個諸侯除了對諸侯國內對土地徵稅外,還對諸侯國內的自然資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換句話說,在西漢初立的時候,即便是身為皇帝和皇后的劉邦和呂雉,手裡也沒有太多的經濟控制權,只得靠著前期分封的同姓王的支持,小心翼翼地活著。



然而,從呂雉開始,僅僅不到了100年,這個破敗的漢帝國便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單個農業勞動力的原糧食產量便已經突破了3400斤,超過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


那麼,西漢帝國究竟是如何做到呢?


03.

文景之治:

經濟發展了,民心才安


公元前180年,呂雉薨。也是在這一年,劉恆稱帝,是為漢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文景之治」。


如果說,楚漢相爭回答的是走「諸侯+霸王」的分封制,還是「皇帝大權獨攬」的帝制,那麼,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則告訴了我們,只有更加穩定的社會和更快的經濟發展,才會讓老百姓們更認同漢帝國的存在,並更自覺地擁護君主的統治。



於是,劉恆登基後兩年,也就是公元前178年,便把帝國小農的租稅從劉邦、呂后時代的「十五稅一」,降低到了「三十稅一」,也就是個人所得稅降低為3.33%。


十年後,劉恆更是下令帝國十年之內免徵「農業稅」和「口賦」(人頭稅)也從一百二十錢降低到四十錢。有人估算,這個時代全體國人的整體賦稅降低到了2%以下,創造了一個封建王朝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低稅收環境。



你看千萬不要小看了當時漢朝頒布的降低稅收的舉措。


有別於現在國家的收入幾乎來自於商業稅和貨物進出口貿易,農業稅所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例微乎其微,在那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時代,一個國家的農業稅可以說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因此,文景帝能夠為了當時的老百姓,減輕國家的賦稅,甚至帶頭削減帝國的開銷,藏富於民的經濟舉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人們開始切實地享受到作為漢朝子民的福利。



於是,接下來的50年里,幾乎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起義,老百姓們也跟著過上了好日子。


04.

漢武之夢:

皇帝的財政僵局和應變之道


然而,這一場平靜,卻被一場戰役給打破了。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匈奴的君臣單于再次向漢王朝提出了和親的要求。


只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要面對的,不再是為了大漢王朝忍氣吞聲的呂后,迫切地想要用一場戰役來告訴天下誰才是老大的漢武帝 —— 劉徹。



於是,在公元前133年6月,漢朝派遣了30萬漢軍(《史記》一說是20萬),與匈奴單于率領的10萬騎兵在馬邑來了一次硬碰硬。


雖然,這場戰役最終以匈奴的撤退和漢朝的無功而返而告終,但卻成了多米洛骨牌第一張牌,後續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了一場影響中國2000年,至今還在沿用的財政大變局。



因此,此次戰役後,漢朝與匈奴徹底決裂。


再加上此後連綿不絕的惡戰,和戰爭背後耗費的巨大支出,不僅將文景時期積累的國庫全部掏空,幾乎拖垮了剛剛煥發新生的漢王朝。


—— 元朔2年,公元前127年,衛青收復朔方,費金數千萬,山東男丁悉數被徵發;

—— 元朔4年,公元前125年,衛青連年征戰,僅將士的賞金便超過了20萬金,要知道當年漢文帝花100金修復個露台都沒有捨得;

—— 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渾邪王率領40000人歸降,漢武帝劉徹連30000輛迎接車馬都湊不齊了;

—— 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漢匈決戰,是年,漢朝派出10萬騎兵應戰,配合作戰的步兵、輜重兵便有幾十萬人。



結果,經歷了長達11年的戰爭後,匈奴雖然被驅逐出境,漢朝也狠狠地出了一口建國以來的惡氣,但是,國庫卻被拖垮了。


因此,為了拯救瀕臨崩潰的漢帝國財政,漢武帝不得不啟動了他的「特別籌款大法」。


第一個政策,是廢除原來民間流通的四銖錢,推出三種新的貨幣 —— 皮幣、白金幣和三銖錢。


所謂皮幣,便是弄一塊鹿皮,告訴人們這鹿皮價值40萬錢。


雖然這樣的貨幣政策一經推出,便遭到了百姓們的鄙視,但是,漢武帝依舊靠著強權的力量,要求諸侯們在朝覲、祭祀的時候,必須把皮幣作為墊子,墊在玉璧下面。



至於白金幣,則分別是龍幣、馬幣和龜幣,分別可以兌換3000錢、500錢和300錢。


而由於民間白金的價格被嚴重高估,假幣鑄造也隨之盛行了起來,直到五年後才因為推行不下去被徹底廢止。



結果,這次貨幣改革非但沒能彌補皇帝長年征戰造成的財政虧空,還加劇了市場的混亂,要求國家必須從其他角度入手,創造一條可以持續創造利潤的收入來源。


這個,便是後來影響了未來2000多年經濟發展的「國家壟斷制度」。


05.

鐵鹽官營,

國家壟斷制度的開端


有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漢朝,因為諸多原因失去了土地,沒有固定收入,沒有戶籍的「三無」人員,同樣也要尋找一條適合自己謀生的方式。



帝國建立初期,礦石、木材、野獸、魚類和海鹽雖然理論上歸國家私有。


這些行業因為是當時國家的支柱產業,規模大,來錢也快,於是,民間做這方面的人,也憑藉著自己的踏實肯干,跟著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巨富。



於是,國家在財政虧空時,便一下子想到了他們。


一開始,國家的想法也很簡單,提高商業稅,希望商人們出錢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


但是,隨著戰爭規模大擴大,和國庫資金的吃緊,漢武帝便在推行貨幣政策的同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13年,宣布:「官方收繳全國所有的銅礦,上收煮鹽、鐵礦、貨物運輸權……」



換句話說,在產鹽鐵的地方,由政府壟斷,低價採購,然後再運送到外地高價售出,賺取中間高昂的差價作為利潤。


雖說政策在剛一開始頒布的時候,得到了老百姓的抗議,但無奈皇帝比天大,加上酷吏們的幫忙,沒過多久鹽鐵業便成了漢朝的國之命脈,甚至到了唐中晚期、宋、明、清時期,鹽稅高達總稅收的1/3。


當封建官僚開始介入民間生意,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時,曾經那些個遵紀守法的商人,也不得不與他們勾結,通過行賄受賄的方式,來保存自己的財富。


而,那些個遭殃的,自然便是無權無勢的小農了。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寫到這裡,靈遙相信你也會多半和我一樣,對這些曾經影響過歷史進程的人物,多了幾分理解。


比如,漢高祖劉邦這個人,他雖然殺了大功臣韓信和若干幫助他打下大漢江山的將領們,但是卻維護了整個漢王朝的穩定,讓更多的普通人在接下來的百餘年裡,免受戰亂之苦。


而,漢武帝劉徹,雖然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戰功,卻因為長年累月的征戰,幾乎拖垮了整個王朝的經濟,使得後續不得不採取一系列強硬的經濟手段,來維護整個王朝的統治。


因此,我們在看待一個決策時,同樣不能夠因為一己得失,來對它大肆褒揚,或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回歸決策的初心,去看這個決定,從長遠角度來看都讓誰受益。


明天,我們將繼續聊聊,漢武帝的繼任者都是如何來解決這個國家財政虧空的遺留問題的。


敬請期待吧~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2nmBHABjYh_GJGVHF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