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3歲寶寶上幼兒園被「勸退」!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2020-04-27   育兒神經

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很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寶寶。


「不能輸在起跑線」理念的傳播,讓我們早早就把孩子安排在了賽跑的跑道上。為了能給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爭取個好名次,在早期教育時,我們都不惜痛下血本:


出了月子:報游泳班,學游泳;

1歲:上早教班,大運動、精細運動、數學、英語口語;

不到2歲半的孩子,英語張口就說,九九乘法表都是小意思,能背下古詩宋詞、彈琴唱歌的才是人中龍鳳。



但,正是這些「人中龍鳳」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入了集體社會才發現根本適應不了,到底是為什麼呢?先看看所長前幾天遇到的案例。


小區天才學霸被勸退


在我們小區,奇奇是公認的小學霸:


不到1歲,就會嘰里呱啦地講話;

加上家庭優越,早早便接觸了外教,英文也是張口就來;

在數學方面,也不甘落後,九九乘法表背的已是滾瓜爛熟;

在興趣上,不到3歲,五線譜、鋼琴、指法都掌握得頭頭是道。



恰好今年2月份,奇奇也3歲了,他媽媽便送去了小班。可是,剛開學沒幾天,奇奇媽就找我吐起了苦水:


「奇奇在幼兒園很不好,飯要老師喂,睡也要老師抱著,最大的問題還是上廁所,便便急了,不會叫老師,只能能拉在褲子裡,好幾次都是捂著便便回家,唉!」

「老師要我考慮9月份後再入園,我都煩死了。」



經過了解,原來奇奇在家時,為了讓奇奇能夠全心放在早教訓練上,吃飯、便便、穿衣這些都是由這位媽媽代勞的。


11個月時,奇奇想自己拿勺子,她嫌髒,沒讓他拿;便便時,她嫌孩子動作慢,自己把著;在2歲半以前,奇奇沒有自主進食的機會,也沒有進行專門的如廁訓練。


這些做法,都直接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寶寶。



在告訴如何培養獨立自理能力之前,我們先看看孩子幼兒園獨立能力的清單:

獨立自理清單

飲食1.能自己握勺子吃飯2.吃飯不離開座位3.不挑食4.能用廣口杯喝水

如廁


1.能自己脫、穿褲子
2.能蹲下並有扶手的情況站起來
3.知道上完廁所後要擦屁股
4.知道有便意、尿意


睡覺


1.午睡時不嚎啕大哭
2.睡覺時不要大人抱著或摟著
3.午睡不會尿床
穿衣
1.會自己穿粘扣的鞋子
2.能自己套短襪
3.能分清衣服前後
4.能自己套上褲子或衣服


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以上4項能力呢?


培養方法


1

獨立吃飯

抓住3個關鍵詞


6-10個月,是寶寶獨立吃飯的萌芽期:這個時候寶寶總想自己動手,喜歡擺弄餐具,而且總想搶大人的碗筷。建議:

準備兩把湯匙,一把給寶寶,另一把自己拿著,讓他/她既可以練習用湯匙或者比劃比劃,又不耽誤大人把他/她喂飽。


育兒丨3歲寶寶上幼兒園被「勸退」!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12-18個月,是自食其飯的實際誘導期:這時候寶寶吃飯時喜歡手裡抓飯,已經會用杯子喝水,建議:


1歲寶寶吃飯時往往喜歡用手抓,家長不要過於糾正這樣「用手抓飯」這樣「沒規矩」的動作。因為這樣反覆「親手」接觸,寶寶對食物才會越來越熟悉,將來就不太可能挑食。


可以用一個小碟盛上適合寶寶吃的各種飯菜,讓他/她盡情地用手或用勺喂自己,即使吃得一塌糊塗也無所謂。


育兒丨3歲寶寶上幼兒園被「勸退」!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2-3歲,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的鞏固期:這時的寶寶已經不滿足「飯來張口」的吃飯方式,性急的寶寶還會搶家人手裡的筷子和勺,在餐桌上一試身手。建議:


索性給他/她一把勺,一雙筷子,任寶寶在碗里、盤子裡戳,一口口地往嘴裡送,當有一兩口送到自己嘴裡,不要忘記誇獎他,因為這是他體驗成功、培養獨立性的開始。



2

如廁訓練

馬桶遊戲一鍵解鎖


美國兒科學會稱,大多數在2歲半到3歲時開始如廁訓練的孩子,訓練過程更輕鬆、更快速。


如果寶寶開始表現這些信號:喜歡玩馬桶、會主動告知Ta想拉臭臭或噓噓、在睡眠期間可以保持2個小時紙尿褲的乾燥、可以坐得住2-5分鐘、可以自主穿脫褲子(不一定每項都需要達到,有其中1-2項即可),那麼就可以開始如廁訓練。



在讓孩子獨立去便便之前,先用「馬桶遊戲」讓孩子熟悉馬桶,我們可以拿一個玩偶,家長假裝成玩偶,一步一步教會孩子如廁的步驟:


「哎喲,我想嗯嗯/尿尿。」家長需重複這句,讓孩子學會表達便意,因為這是很多孩子的難點之一。


「嗯嗯/尿尿需要坐到馬桶上。」讓孩子把玩具放到馬桶上。如此一來,之後孩子每次預期到自己快要尿尿、便便時,就知道要請老師帶TA去廁所!


育兒丨3歲寶寶上幼兒園被「勸退」!這些準備,再不做就真的晚了


「先脫下褲子。」讓孩子把玩具的褲子或者裙子脫掉,學習自主穿脫褲子。


「現在可以安靜地拉便便啦!」當寶寶使用馬桶時,家長可全程陪同,在鼓勵的同時,還可以作出用力的表情。


很多寶寶知道拉便便,但是不知道擦屁股,也是很多幼兒園生活老師經常遇到的情況。所以在拉完便便後,家長一定反覆強調:「拉完便便要擦屁股喲」。(不過3-4歲的寶寶手臂短,這時候大人可以幫忙。)


當孩子進過遊戲熟悉了馬桶遊戲的訓練後,就可以讓TA嘗試開始自己上廁所。



注意事項:


1、幼兒多少都會有些刻板行為,所以馬桶的位置,需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建議經常更換


2、第一次讓孩子自己上廁所,需要一個儀式感,比如可以和寶寶說「寶貝以後便便需要坐到這個馬桶上了喲!」然後讓孩子給馬桶貼上自己喜歡的貼紙等等。


3、當孩子開始嘗試自己如廁,就需要及時給他鼓勵,但是要答應所長,千萬不要再泛泛而論地說:「寶貝真棒!」棒在哪裡,你需要明確的告訴寶寶,你可以說:「這次你懂得便便要叫媽媽,太棒了。」


3

自主入睡

循循漸進,一個一個坎跨


抱睡的孩子,無非就兩樣:一個是[落地醒],另外一個是[陪睡]。


落地醒寶寶:對於這類寶寶,我們可以先通過[拍睡安撫 + 聲音安撫]來讓寶寶入睡:把他放到床上,輕輕地拍拍屁股,並輕聲哼著音樂。


但是有的寶寶嚴重哭鬧,原地安撫不了也不用勉強,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結合[抱起放下法],觀察寶寶的情況:哭鬧 — 原地安撫 — 哭鬧 — 抱起安撫 — 平靜 — 放下,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焦慮,一定要多嘗試。



陪睡寶寶:對於這類寶寶需要按照循循漸進的方式:躺著陪娃睡覺——坐著陪娃睡覺——等寶寶適應——慢慢地挪遠一些——離開。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小竅門是,讓孩子形成固定的反射,比如每次睡覺前都有一個默認的規律,共讀一本繪本、或者抱一個小被單,長時間過後,孩子看到入睡前熟悉的事物,便能產生睡意。



毫無睡意的寶寶:這類寶寶,一般幼兒園都會讓這些孩子呆在一個固定的房間遊戲,爸媽們可以放心,至於說孩子不午睡影響身體發育的疑問,其實不在於是否午睡,而在於每天的睡眠時間是否達標。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推薦3-6歲的幼兒24小時中保證9-13個小時睡眠即可,即使孩子的總睡眠時間略低於或高於推薦的時長,但生長發育和精神狀態都很不錯,都是可以接受的。



4

穿衣穿鞋,歌謠助力


穿衣:

通常在寶寶1歲左右,就可以請他配合穿衣服了,孩子獨立穿衣的能力應該從簡單開始,先脫後穿,先上後下,由大到小。


可以先為孩子準備一面鏡子,讓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穿脫衣服的動作,或者家長在幫助他穿脫衣物是是如何進行的。



在引導穿衣的時候,可以用歌謠引發孩子穿衣的興趣。比如,在穿T恤時,可以邊穿邊唱:「一件套衫四個洞,寶寶鑽進大洞洞, 腦袋鑽出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方便指導,也方便孩子記憶步驟。


家長可以借鑑下圖的表達

本圖來源於網絡


穿鞋:

在幼兒園,給寶寶準備的鞋子最好是帶粘扣的,這樣比較方便寶寶穿、脫。另外,對於分清鞋子的左右,對於寶寶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如果寶寶把鞋穿反了,不要著急讓他換,先讓他站起來走幾步,仔細體會一下穿反的感。接著,再讓他換過來,再走幾步,仔細體驗正穿的感受,這樣反覆練習幾次,寶寶在幼兒園穿反時,就會有意識,並且知道怎麼解決。



獨立自理能力,對於入園的孩子,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獨立自理能力缺乏,不僅會加重老師們的工作量(繁忙與壞脾氣常常是正比例的關係),還可能會招來其他小朋友的嘲諷和排斥,最終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和入園適應能力。


我們想讓孩子學識豐富,又想讓他能夠融入社會健康快樂,那就別讓獨立自理能力,成為了他賽道中的絆腳石。